减轻心肺复苏(CPR)后脑损伤是提高复苏后患者存活率的主要治疗目标。与延迟神经元死亡有关的细胞生存和死亡级联反应,尤其是与细胞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基因及蛋白表达改变是CPR脑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也被认为是潜在的治疗靶点。吸入麻醉药已被证实能有效减轻脑I/R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分子机制之一就是抑制凋亡细胞死亡。这就使得吸入麻醉药有可能成为防止CPR后脑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其使用需要特殊挥发罐。我们使用吸入麻醉药异氟烷的静脉制剂乳化异氟烷,使其用于CPR脑保护变为可能。乳化异氟烷减轻CPR后脑损伤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尚未阐明。本项目通过采用窒息法致心跳停搏心肺复苏大鼠模型,观察生存率、神经功能和组织病理学改变来评价乳化异氟烷用于CPR脑保护的治疗效果,以及其与治疗性低温联合使用是否具有协同效应。同时测定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或蛋白表达,试图从分子水平探讨乳化异氟烷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基本复合计划书的年度研究进程安排,本课题小组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过3年的时间,已基本完成“乳化异氟烷后处理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的基金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本课题小组成功建立了大鼠的窒息型心肺复苏模型,已完成乳化异氟烷后处理对心肺复苏脑保护作用的剂量-效应研究,以及乳化异氟烷联合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脑保护作用的效果研究。通过研究,我们证明乳化异氟烷对心肺复苏引起的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具有剂量-效应关系,能改善大鼠心肺复苏后7天存活率,改善大鼠的神经细胞存活及神经功能。同时发现乳化异氟烷联合低温治疗对大鼠心肺复苏后的脑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协同效应。目前本研究项目培养了2名博士研究生,发表了1篇SCI收录论文,另有2篇英文论文正在撰写中。参加了2014年欧洲麻醉年会并做壁报交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感应不均匀介质的琼斯矩阵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a7nAchR对心肺复苏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异氟醚后处理对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无创性低温再灌注对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早期保护作用及其线粒体机制
硫化氢在心肺复苏后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