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巴丹吉林沙漠区域残留层与对流边界层的关系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205005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5.00
负责人:韩博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批准年份:2012
结题年份:2015
起止时间:2013-01-01 - 2015-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刘蓉,陈昊,李瑞青,李照国,张少波
关键词:
对流边界层夹卷残留层侵入
结项摘要

There has been reported that a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with its maximum depth more than 4000 m, as well as a residual layer with its top above 3000 m height during daytime can exist over arid region in Northwest of China. The deep convective layer was usually consider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ppearance of the deep residual layer existing in the nighttime. However, if the residual layer can exist until the next day, then it ma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significantly as well. Unfortunately, since it is difficult to monitor the atmospheric motion and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near the top of a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such process has not been well concerned.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and the residual layer above, by us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over Badanjilin desert, the reanalysis data, and the large eddy simulation results, four objects are planning to discus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oject: 1,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lower atmosphere when there was a residual layer capping on a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2, the essential condition for that the residual layer can hold until next day; 3,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for a residual layer capped on a convective layer in the region; 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when it was coupling with the residual layer. The effect of residual layer on the diurnal cycle of development of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over a desert should be more explicit when the project was accomplished. Furthermore, a more reasonable explanation for the existence of a so deep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over the desert can be given.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白天经常观测到最大厚度超过4000m的对流边界层,同时在白天也观测到顶部位于3000m以上的残留层。通常认为白天深厚对流边界层是夜间深厚残留层出现的前提,但由于观测条件的限制,白天残留层对对流边界层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还没有充分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明确沙漠地区对流边界层与残留层之间的关系,本项目利用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探空观测资料与再分析资料,结合大涡模拟,重点分析如下4个问题:1,对流边界层上覆盖有残留层的整体大气垂直结构;2,夜间残留层维持至白天的必要条件;3,当地对流边界层上残留层的出现频率;4,对流边界层与残留层发生耦合时所表现出的结构变化特征。通过这样的分析,探讨沙漠地区夜间残留层在整个边界层发展的日循环中的作用,从而对当地白天深厚对流边界层的成因给出更加完整的认识。

项目摘要

本项目利用两次巴丹吉林夏季观测数据,结合再分析资料以及数值模式探讨了巴丹吉林沙漠附近干旱半干旱地区深厚边界层的结构特征以及发展成因,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果。(1) 首先,在分析2009年和2012年两次连续探空观测实验的基础上,发现了在上午时刻,大气边界层上是否覆盖有深厚且近中性层结的残余层可以很大程度上决定当天边界层的最终高度。这种影响,在某些时候甚至超过地表感热通量。区域气候模式(WRF)对观测区域进行模拟发现,残余层层结率与日最大边界层厚度不仅在时间变化上,在空间分布上同样呈现很好的负相关。(2)其次,通过大涡模拟发现,残余层层结率主要控制边界层侵入残余层后的发展速度,二者呈现负e指数关系。这个过程中大气边界层厚度增长速度比由夹卷占主导时的增长速度大一个量级。(3)再次,研究利用边界层增长速度重新定义了残余层以及其内部结构。通过在东亚区域进行对比发现,残余层与边界层的逐年相关主要体现在中国北部(包含巴丹吉林沙漠)以及蒙古国内,且主要发生在夏季。而从逐日变化相关性上看,初夏和夏末是二者最有可能发生耦合的时段;残余层在初夏起到了使得边界层累积发展的作用,而在夏末则是减缓了由于感热减弱引发的当地边界层高度降低的过程。(4)最后,在对比巴丹吉林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界层后发现,尽管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平均地表感热通量比巴丹吉林高约20 Wm-2,但后者的夏季平均大气边界层厚度却比前者高约200 m。低层大尺度平流加热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可能上影响了残余层稳定度,使得高感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总覆盖有较稳定的残余层,而低感热的巴丹吉林地区则是较中性的残余层。经典的认识一般认为大气边界层是大气运动的热量源,物质源,动量汇,而本研究则是突出了一些区域的大气边界层(发展)同样会对大尺度环流进行响应。这对于加深理解陆气相互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影响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项目支持下,在评估耦合模式给出的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对于实际观测的地表能量通量特征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1.09.006
发表时间:2021
2

污染土壤高压旋喷修复药剂迁移透明土试验及数值模拟

污染土壤高压旋喷修复药剂迁移透明土试验及数值模拟

DOI:10.11908/j.issn.0253-374x.19265
发表时间:2020
3

近水平层状坝基岩体渗透结构及其工程意义

近水平层状坝基岩体渗透结构及其工程意义

DOI: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2105024
发表时间:2022
4

计及焊层疲劳影响的风电变流器IGBT 模块热分析及改进热网络模型

计及焊层疲劳影响的风电变流器IGBT 模块热分析及改进热网络模型

DOI:10.19595/j.cnki.1000-6753.tces.151503
发表时间:2017
5

强震作用下铁路隧道横通道交叉结构抗震措施研究

强震作用下铁路隧道横通道交叉结构抗震措施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0844.2020.01.182
发表时间:2020

韩博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81072110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3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0371065
批准年份:2003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81472417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7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0972230
批准年份:2009
资助金额:3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1802041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1772813
批准年份:2017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81903077
批准年份:2019
资助金额:20.5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0571362
批准年份:2005
资助金额:2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21407174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81672554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6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81560699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39.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0100135
批准年份:2001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0771594
批准年份:2007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U1933110
批准年份:2019
资助金额:36.00
项目类别:联合基金项目
批准号:30960515
批准年份:2009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81760756
批准年份:2017
资助金额:34.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41675015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81171951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1572587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6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1272623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7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巴丹吉林沙漠泥炭层年代学与环境重建研究

批准号:41871021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王乃昂
学科分类:D0101
资助金额:6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巴丹吉林沙漠的形成、演变与季风进退变化

批准号:49171010
批准年份:1991
负责人:董光荣
学科分类:D0101
资助金额: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系统的形成

批准号:41871008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董治宝
学科分类:D0101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巴丹吉林沙漠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

批准号:40975007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奥银焕
学科分类:D0505
资助金额:5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