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的绩效考核急功近利的趋势越来越严重。绩效考核本来是防止员工搭便车的一种管理方法,但不合理的绩效考核不仅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新的管理伦理问题。本项目将首先通过访谈、实证调查和案例分析来研究绩效考核与管理伦理的交互作用,找出它们之间交互影响的原因和影响程度,通过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找出绩效考核与管理伦理关系的调节变量,即有哪些因素对这两者之间的影响有调节作用。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现实组织环境中绩效考核与管理伦理的影响均衡策略。最后,用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两类典型案例,即中国大学教师的绩效考核与管理伦理的关系和中国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与管理伦理的关系进行剖析,找出目前解决这两类问题的方法。
本项目旨在通过理论分析、社会调查、实证研究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探讨绩效考核与管理伦理的交互作用机制。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绩效考核与非伦理行为的研究现状。这一部分主要是对绩效考核中的考核目的(制度)和考核公平感(反应)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以及对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内涵、结构维度、行为动机、影响因素、潜在影响等进行回顾。(2)绩效考核与非伦理行为关系的模型构建。在上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初步构建出绩效考核与员工非伦理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通过分析以往研究的不足,指出未来的、可进一步探讨的重点。(3)绩效考核与非伦理行为关系模型的检验。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三个研究内容:第一,探讨并检验绩效考核目的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第二,探讨并检验绩效考核公平感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机制;第三,两个案例研究,一个是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科研考核压力与教师非伦理行为的关系及影响机制进行探讨,另一个也是采用实证的方法探讨科研压力对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4)非伦理行为的扩展性研究。这里主要针对高校教师、一般科研人员多表现出的非伦理行为,以及伦理型领导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等个别问题进行了探讨。(5)基于考核视角的非伦理行为治理策略。这一部分主要是根据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从考核目的、考核压力、考核公平、考核反馈等几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非伦理行为治理策略。.本项目组围绕上述五个主要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一,在论文发表方面,项目组累积发表论文25篇,其中英文期刊论文2篇,国际会议2篇,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认定的A、B类中文期刊论文10篇。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3名博士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并已在高校中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其中1人已申请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和湖北省教育厅项目,1人已申请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基金项目。第三,在学术交流方面,2010年邀请香港浸会大学著名学者李骥教授来访讲学,参加IACMR(中国国际给管理研究学会)举办的年会和研究方法工作坊累计22人次。第四,在实践应用方面,先后为国内三家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在项目运营中我们应用了相关研究成果,成功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问题,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美国华盛顿特区志愿者管理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 —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管理者伦理决策过程及多水平影响因素研究:行为伦理视角
伦理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多层作用机制及影响效应研究
公司治理与管理控制的交互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
管理者非伦理行为的决策偏移机制:权力与规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