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空间绩效评价及优化方法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5177853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1.00
负责人:崔叙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批准年份:2017
结题年份:2021
起止时间:2018-01-01 - 2021-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钱紫华,叶彭姚,李路,刘一杰,周斯翔,喻冰洁,冯晓敏,周航
关键词:
空间优化方法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耦合协调空间绩效评价
结项摘要

In the context of rapid construc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and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urban rail transit central station area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ity. The scientific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ng central station area not only affect the urban function and rail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but also the realization of urban space rationality. The central station area is now facing discordance between the station and the station area caused by research methods insufficiency, lack of spatial cognition and incomplete theor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o a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asons behind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oretical countermeasures. The study which takes the central station area as the object and spa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will discuss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and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sequential change between two systems called “ontology-- radiation” from macro, middle and micro views and establish the spa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entral station area by applying synergetic model on the basis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and other methods in urban planning,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systems theory, etc.. And through above research the study will put forward the Space Performance Production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to optimize space and coordinate different spac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space types and its predominant directions.

在我国主要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建设和城市空间结构持续优化的当下,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在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越发重要,其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仅影响城市功能和轨道交通效率,也关乎城市空间合理性的实现程度。由于理论研究不足和空间认识深度不够等原因,导致了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本体(内)与周边地区(外)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做一次全面的综合“诊断”,探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从理论上找到解决问题方式和途径。本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为研究对象,以空间绩效评价为切入点,基于耦合协调的协同学模型,运用城乡规划学、交通规划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本体—辐射”两大系统不同的互动机理与时序变化耦合关系,构建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空间绩效评价体系。提炼总结中心型站点空间绩效生产机制,并提出“优化空间类型——优化主导方向”的空间优化方法、多空间协调方案。

项目摘要

在我国主要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建设、形成网络和城市空间结构持续优化的进程中,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在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越发重要,其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仅影响城市功能和轨道交通效率,也关乎城市空间合理性的实现程度。由于理论研究不足和空间认识深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无法清楚认识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的要素组织方式及空间运行效率,因此,有必要对其做一次全面的综合“诊断”。.本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的站体和站区作为研究对象,以空间绩效评价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规划要素是否高效匹配来评判轨道交通站点与站区规划设计的合理性。首先,运用系统结构解释模型研究规划要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得出站点地区核心规划要素及互动机理。其次,对站点的“本体—辐射”两个尺度的社区居民、旅客、政府管理者三大主体进行了目标期望调研,借鉴“驱动力—状态—响应”(DFSR)模式,基于调研主体期望从总体层、系统层、要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级进行了空间绩效层次框架的总体设计,分别得到四类站点、站区的空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开展国内外相关典型案例的站点空间绩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将站点空间绩效分级。最后,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成都市轨道交通中心型站点地区进行“本体—辐射”科学评价,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功能耦合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关的优化主导方向与优化方法。本研究完善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空间分析和规划理论,有助于建构基于定量指标的具体化、类别化、操作性强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空间规划模式,为中心型站点地区建设提供案例借鉴和数据基础,并对我国TOD综合开发提供理论支撑与规划策略。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2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DOI:10.11821/dlyj020190689
发表时间:2020
3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DOI:10.12068/j.issn.1005-3026.2019.06.009
发表时间:2019
4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DOI:10.3969/j.issn.1002-0268.2020.03.007
发表时间:2020
5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DOI:10.3799/dqkx.2020.083
发表时间:2020

崔叙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基于模型评价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优化策略研究

批准号:51208344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滕夙宏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基于空间句法和行为干预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公共空间活力度量与规划导控研究

批准号:51608363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王宇宁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基于空间绩效评价的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空间扩展及结构优化研究

批准号:51178371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陈晓键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辐射区多模式交通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批准号:51608313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赵金宝
学科分类:E0804
资助金额:1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