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运动障碍(TD)是精神科临床常见的由抗精神病药诱发的运动系统副作用,发生率为20~30%,并随患者年龄增大而升高,致残性明显,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严重影响精神病患者康复。有学者推测,TD患者可能存在基底结系统的病理学改变,其中自由基代谢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是TD发生、发展的病生理基础。本研究采用典型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Hal)腹腔注射的SD大鼠制备动物模型,用口周异常运动(VCM)评定模型大鼠异常运动的严重程度。根据TD的典型临床症状和特征,验证动物模型的可靠性。以大脑额叶、基底结为靶部位,运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探索这些部位神经元的病理学改变及相关蛋白如:BDNF、Bcl2/Bax、DAT等的表达异常。探讨年龄、性别因素等对VCM评分、病理改变的影响。探索模型动物的行为学改变、外周生化指标、中枢病理改变的相互关系。同时运用维生素E、复方中药进行干预,探索疗效及可能机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探索迟发性运动障碍神经环路结构和功能异常
DNA甲基化与相关基因表达在迟发性运动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自发性高甘油三酯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神经营养因子和自由基代谢异常在迟发性运动障碍神经元变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