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城市化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出现了极为严重的城市蔓延与空间开发无序现象,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迫切需要开展对城市蔓延的基础性综合研究。本项目广泛借鉴国际经验并密切结合我国国情,阐述我国城市蔓延的理论内涵与主要特征,提出区分我国过度无序的城市蔓延与适度有序的城市扩展的判别依据与标准;总结、改进国内外主流的城市蔓延测度方法,并对1990-2010年期间我国主要大城市扩展进行实证验算和比较分析,遴选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蔓延测度方法;综合分析我国城市蔓延对区域资源环境的多方面影响,诊断我国城市蔓延的形成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蔓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促进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在实践上为更新我国城市用地控制标准、探索解决"建设"与"吃饭"间的矛盾、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课题组在2010-2012年顺利地执行了原定的研究计划,完成了预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公开发展13篇期刊论文(其中4篇SCI/SSCI引论文),3篇硕士论文,2篇国际学术报告和2篇国内学术会议。本项目在我国城市蔓延的特征、判别方法与模型、多方法的实证测算、影响因素及资源环境效应等五个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预期成果。首先,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蔓延已有的理解与界定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我国与西方城市蔓延的异同,总结提炼出城市蔓延的涵义与特征。譬如,我国的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同期的人口城市化,中心城区持续繁荣与郊区化扩张并存,开发区与公寓式住宅的大规模开发导致城市外围的景观形态变化剧烈等。其二,在深入分析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城市用地--人口增长弹性系数指标和城市用地--人口异速增长模型等3种国内外常用的城市蔓延判别方法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城市异速增长理论、并综合考虑城市土地扩展与城市经济增长及人口增长协调关系的城市蔓延综合性宏观判别模型,可以为从宏观上有效地区分合理城市扩展与过度城市蔓提供科学依据。其三,建立了全国主要大城市1990-2010年城市蔓延宏观判别数据库,并对对1990-2010年期间我国主要大城市的城市蔓延程度进行多方法的实证测算与结果比较。分析表明:改进型综合性城市异速增长模型能多视角测度城市蔓延,更加合理有效。其四,提出综合考虑区域净迁移率、总迁移率及各类流动人口占全国所占的份额的修正型复合指标法,有效地识别并划分出净流入活跃区、净流出活跃区、平衡性活跃区和非活跃区等4种不同的流动人口地域类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口空间集疏与城市蔓延间的关系。其五,选择北京、东莞和成都等城市开展典型案例研究,探索并实证了一种综合考虑城市扩展效率与空间形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城市蔓延判别方法,提出并构建了一套由13个指标所构成地理空间指标体系,能有效地测度案例区的城市蔓延并识别出其空间分布特征。其六,分析了我国城市蔓延的驱动力机制及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发现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管理制度的影响尤为显著并导致出现大量的“城中村”和“小产权房”,城市蔓延对农业、环境和城市生活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我国金矿资源开发对环境健康影响的研究
大城市职住分离的测度方法、影响机制、规划干预研究
资源环境与科技创新的耦合效应及其对城市群布局的影响
我国城市人工物质环境的空间设计及其环境质量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