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瓶颈,作为中医理论和中药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它既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又必须能够以科学的实验方法去证实。本课题结合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与自体内膜移植方法,建立EMs肾虚血瘀证SD大鼠模型;研究模型的宏观表征、微观指标以及与方药的对应关系,综合评价其可靠性。这种EMs肾虚血瘀证SD大鼠模型的造模方法与评价过程,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是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的新方法。另外,温经汤加味("方证对应")"以方测证"的过程,体现了中医同病异治的优势,进一步阐明了本方的作用机理,为方证与药物的相关性以及药物效用靶点研究提供了依据。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瓶颈,作为中医理论和中药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它既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又必须能够以科学的实验方法去证实。.1.1主要研究内容.1.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及自体内膜移植法,建立EMs肾虚血瘀证SD大鼠模型;2.通过筛选致病因素、观察宏观表征、检测微观指标,建立多层次的动物模型评价体系;3.通过温经汤加味和调肝汤对大鼠模型的反证,评价模型的可靠性。.1.2重要结果及关键数据.1.通过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及自体内膜移植法,建立EMs肾虚血瘀证SD大鼠模型研究,发现其部分宏观表征、微观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内膜移植法造模组有显著差异。(1)EMs疾病模型组大鼠和EMs肾虚血瘀证大鼠在性激素(E2、P)、血液流变学指标、EMAb、血清IgA、IgG、IgM、IL-10、IL-2、VEGF、TNF-α水平上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存在着比较相似的病理变化趋势,说明通过此方法来建立动物模型模拟疾病是可行的;(2)EMs疾病模型组大鼠和EMs肾虚血瘀证大鼠相比,在E2、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IgA、IgG、IgM、IL-10、IL-2、VEGF、TNF-α水平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说明仅以自体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模型来模拟中医学所研究和认识的疾病过程是有片面性的,病证结合的方法所建立的动物模型才更接近疾病的本质过程。.2. 通过“方证相应”和“方证相左”对此种动物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EMs肾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微观指标评价体系(包括性激素、血液流变学指标、EMAb、IgA、IgG、IgM、IL-10、IL-2、VEGF、TNF-α等)。加味温经汤作为临床上治疗EMs肾虚血瘀证的有效方剂,对于EMs肾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多项微观指标有较好的调整作用,尤其是中、高剂量组。调肝汤组则对相应的微观指标没有调整作用甚或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因此课题组认为,由此方法所建立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基本符合EMs肾虚血瘀证的病理变化,作为疾病基础研究的载体是较为适宜的。.1.3科学意义.本课题挖掘了EMs肾虚血瘀证SD大鼠模型内在物质和信息基础,进而初步明确了肾虚血瘀证的生物学特征组合演化规律。基于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及自体内膜移植法建立SD大鼠模型,并用临床疗效确切的方剂进行反证,这种方法将对深入研究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有所启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可拓学倾斜软岩巷道支护效果评价方法
血瘀证病机研究--血瘀与肾虚关系探讨(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的特异性蛋白组学研究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桂枝茯苓丸治疗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