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理生化测定、酶学试验、同位素示踪、酶联免疫和电镜技术,从源流库三个方面研究明确了超高产(亩产600kg)小麦开花后叶、叶鞘、茎和粒的光合产物代谢特征,及其与小麦生育和源库强度的关系;叶、叶鞘、茎和粒中各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控制这些碳水化合物合成与降解的关键酶及活性,它们与粒重形成的关系;旗叶衰老过程中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叶与粒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控制小麦光合产物代谢酶类的关系;利用矿质元素、群体结构、水分、源库关系等处理调节小麦开花后光合产物代谢的源库关系,据此制定的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中应用显著增产,丰富了学科理论,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人才已获学位博士7名硕士1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小麦籽粒淀粉代谢调控的酶学机制及与品质的关系
小麦开花后抗衰老特性的遗传学
小麦后期碳氮代谢互作与粒重形成的研究
弱筋小麦花后衰老特性与品质形成的关系及其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