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夏季准双周和20-60天季内振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机理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205069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5.00
负责人:李春晖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2
结题年份:2015
起止时间:2013-01-01 - 2015-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谷德军,刘燕,潘蔚娟,李霞,魏红成
关键词:
年代际位相准双周和2060天时空分布物理过程和机理华南旱涝
结项摘要

The climate interdecadal variation is the background of month, season and interannual climate change and prediction. The summer weather and climate in the East Asia monsoon region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It has great application value in improving short-range and mid-range forecast skill by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mechanism of atmospheric ISO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ur early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exist two dominant time scales, one with a period of quasi-biweek (10-20 days) and the other with a period of 20-60 days over South China Sea (SCS) during boreal summer, which has obvious interdecadal change. Firstly, On different interdecadal changes phase,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ime evolution of quasi-biweekly and the 20-60 days oscillation over SCS during boreal summer, revealing the physical proces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air-sea interaction impact on strength and propagation of quasi-biweek and 20-60 days oscillation. Secondly,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exploring mechanism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air-sea interaction affectcing quasi-biweekly and the 20-60 days oscillation by the Princeton anomaly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model (anomaly AGCM). Finally, discussing quasi-biweek and the 20-60 days oscillation impact on flood and drought over South China and forming the concept model.

年代际尺度气候变化是月、季、年际尺度气候变化及预测的背景。东亚季风地区的夏半年天气和气候与东亚夏季风季节内振荡(ISO)有很大的联系,了解在年代际尺度上大气ISO的变化特征和影响机理,对改善东亚季风区短期气候、中期预报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前期研究表明,南海夏季存在明显的准双周(10-20天)和20-60天振荡周期,并且两者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本项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了解在不同年代际变化位相上南海夏季准双周(10-20天)和20-60天季内振荡的三维空间以及随时间演变特征,揭示大气平均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准双周和20-60天振荡强度和传播的关键物理过程。采用普林斯顿异常大气环流模式(anomaly AGCM)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大气平均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影响其机制。探讨在不同年代际变化位相上南海夏季准双周和20-60天振荡变化对华南旱涝变化的影响,形成其影响华南旱涝的概念模型。

项目摘要

本项目主要研究在不同年代际变化位相上南海夏季准双周(10-20天,QBWO)和20-60天季内振荡(ISO)的变化特征,揭示大气平均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的物理过程,探讨其对华南旱涝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大气环流发生突变的三个不同年代下(1958-1976年、1977-1993年和1994-2011年),QBWO强度、传播次数、频次和传播波谱能量均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ISO强度变化为正常略弱、较弱和较强,传播次数、频次和传播波谱能量则为较强、较弱和较强。1994年后,QBWO强的振荡中心由西太平洋转移到南海地区,而ISO强的对流中心则向东南偏移。影响QBWO的扰动来源没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主要由西太平洋地区自东往西传播。影响ISO的扰动来源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1994年以后,孟加拉湾自西往东传播影响南海变得显著。1994年前,大气环流对QBWO和ISO强度的影响占主导,主要通过EAP和EU遥相关来影响。1994年以后,海温的影响占主导,主要通过PDO和黑潮区海温来调控。春季和夏季爆发型ENSO事件对南海-西太平洋QBWO和ISO的强度和传播能量具有不同影响。SINTEX-F海气耦合模式结果显示,没有印度洋和东太平洋的共同影响, ENSO的“间接”影响无法实现,不利于南海QBWO和ISO强度增强。在只有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而没有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下,南海QBWO和ISO强度总体增强。华南夏季降水与降水季节内振荡强度之间好的正相关关系来自于南海-西太平洋QBWO和ISO具有斜压性的西北-东南走向波列的西北向传播。QBWO是导致华南后汛期季风持续性暴雨和热带气旋持续性暴雨的关键因子。南海-西太平洋对流10-30d振荡在ENSO的影响下调控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2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DOI:10.11834/jrs.20209060
发表时间:2020
3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DOI:10.15986/j.1006-7930.2017.06.014
发表时间:2017
4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DOI:
发表时间:2020
5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DOI:10.3964/j.issn.1000-0593(2022)09-2956-07
发表时间:2022

李春晖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81602937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1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58977313
批准年份:1989
资助金额: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1675096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6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50709002
批准年份:2007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暖池区大气准双周振荡与东亚夏季风异常

批准号:40775039
批准年份:2007
负责人:温敏
学科分类:D0502
资助金额:3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季内振荡的年际变动及其影响梅雨暴雨的机理研究

批准号:40605019
批准年份:2006
负责人:吴秋霞
学科分类:D0504
资助金额:2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1990s末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位相转变对8~11月南海—西北太平洋准双周振荡强度的影响及其机理

批准号:41805062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徐志清
学科分类:D050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夏季南亚高压形态变化特征和维持机制以及其与南亚高压东伸脊点季内东西振荡关系

批准号:41105059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彭丽霞
学科分类:D050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