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眼小绿叶蝉广布我国大陆茶区,几十年来依赖化防,每年施药十多次,已对联苯菊酯等达高抗水平。2008年本组在浙苏皖茶区发现卵寄生蜂叶蝉三棒缨小蜂和微小裂骨缨小蜂对其寄生率较高,跟随紧密。.拟证实叶蝉产卵管刺伤茶梢嫩茎、注入输卵管分泌物,口针刺吸芽叶、注入口腔分泌物,皆激发互利素的释放而引诱缨小蜂;分离鉴定产卵管刺伤嫩茎、口针刺吸芽叶的挥发物,以嗅觉仪检出其中引诱缨小蜂的互利素;将各种互利素组分按不同比例组合,经生物测定选出强烈诱集缨小蜂的诱集剂。于室内和茶园中测出引诱缨小蜂的色彩的亮度和色度,制成色板。将诱集剂载于诱芯,诱芯附于色板上组成诱集器,检测其在茶园中诱集缨小蜂的效果和半衰期,探明缨小蜂凭借互利素和色彩搜寻叶蝉的机制。查明叶蝉卵和缨小蜂动态,于叶蝉种群始盛期、盛期和盛末期、越冬代卵期,施用诱集器,考评诱集器使用时间、剂量、密度与诱集缨小蜂效果、对叶蝉防效之间的关系。
假眼小绿叶蝉是一种多食性昆虫。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大面积垦荒种茶,其从杂草、灌木和小乔木转移到茶树上,很快成为优势种群。几十年来茶农们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一般地每年施药10多次,酿成该叶蝉对吡虫啉达中抗、对联苯菊酯和啶虫脒达高抗水平。2008年本组在浙苏皖茶区发现叶蝉三棒缨小蜂和微小裂骨缨小蜂寄生该叶蝉卵。.本研究证实:(1)该叶蝉口针刺吸茶树芽叶汁液过程中,注入口腔分泌物,体外消化茶梢组织,诱导茶梢释放挥发性互利素α-法尼烯、苯甲醛、(E)-2-己烯醛和己醛等,并导致挥发性化合物组成比例的改变;其产卵管刺伤茶梢嫩茎、注入输卵管分泌物,诱导茶茎释放挥发性互利素α-法尼烯和苯甲醛等,使得茶茎挥发物组成比例的改变。鉴定了该叶蝉口针刺吸茶梢的挥发物、产卵管刺伤茶茎的挥发物共29种,分别配成10 -6g/ ml、10-4g/ml和10-2g/ml剂量,以叶蝉三棒缨小蜂为试虫,以四臂嗅觉仪进行行为测定,发现α-法尼烯、苯甲醛、(E)-2-己烯醛和己醛显著地引诱缨小蜂,为关键信息物质,即互利素;其它化合物引诱力较差。.(2)将关键信息物质α-法尼烯、苯甲醛和(E)-2-己烯醛配成10-2g/ml味源,再将(Z)-茉莉酮、β-法尼烯、水杨酸甲酯、茉莉酸甲酯、芳樟醇和(Z)-3-己烯-1-醇也分别配成10 - 2g/ml剂量的溶液;将等量的苯甲醛和(Z)-茉莉酮溶液配成混合物1;将等量α-法尼烯、苯甲醛和(E)-2-己烯醛溶液配成混合物2。各味源分别载于橡皮头制成诱芯,附素馨黄粘板上,在茶园引诱叶蝉三棒缨小蜂和微小裂骨缨小蜂。结果表明混合物2诱效最强,作为缨小蜂诱集剂;单组分中α-法尼烯诱效最强。.(3)在茶园以纯白、土黄、果绿、墨绿、湖蓝、桃红、桔黄、天蓝、芽绿和素馨黄10种粘板诱捕缨小蜂类,发现素馨黄引诱力最强。将缨小蜂诱集剂制成诱芯附素馨黄板上诱集缨小蜂类,8、10月份半衰期分别是3.5和5.5天。实际诱集缨小蜂时,素馨黄色板长40 cm、宽20 cm、无粘性,亮度L、色度坐标a和色度坐标b分别是86.3、11.89和81.14。.(4)早春缨小蜂数量很少,盛夏也较少;在该叶蝉第2个虫口高峰始盛期即9月上旬其数量明显增多,此时施用缨小蜂诱集剂,剂量10 - 2g/ ml,每667 m2 茶园放诱芯1520个,对该叶蝉防效60% 65%。缨小蜂诱集剂及其使用技术可作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苏云金杆菌Cry毒素抗假眼小绿叶蝉的定向筛选与改造
假眼小绿叶蝉侵害诱导茶叶特有蜜果香成分diendiol I形成的机制研究
假眼小绿叶蝉取食与产卵诱导的茶树防御反应及机理
假眼小绿叶蝉气味结合蛋白在芳香植物行为驱避作用中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