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孢子萌发决定了其有性生殖的成败,也是在研究细胞光响应、细胞核迁移、细胞骨架动力学和极性生长等事件分子机制的良好模型。国际上已有孢子萌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生理学特征的描述,而缺乏对萌发过程分子机制的分析。本研究以药用与食用蕨类植物分株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L.)为研究对象,利用细胞学、比较蛋白质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其孢子萌发过程中,光响应启动萌发、细胞核迁移、细胞不对称分裂、细胞极性生长等关键事件的细胞学特征、差异表达蛋白质特征、蛋白质磷酸化状态和磷酸化位点。通过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与蛋白质磷酸化的变化,揭示重要蛋白质与蛋白质磷酸化的生物学功能,进而探究孢子萌发过程中关键事件的分子调控机制。同时,通过与我们此前已有研究成果比较,阐明蕨类植物孢子萌发与种子植物花粉萌发的保守与特异机制。
桂皮紫萁(Osmunda cinnamomea var. asiatica)为紫萁科、紫萁属的草本蕨类植物,是著名的山野菜且具有药用价值,也是进行孢子萌发机理研究的良好模型。我们分析了桂皮紫萁孢子萌发过程5个时期(成熟孢子、水化孢子、双细胞核孢子、萌发孢子、具原丝体细胞孢子)的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成熟孢子具三裂缝,细胞核居于细胞中间;黑暗12h后孢子完成水化作用,细胞核增大偏移,有一部分细胞核已复制但未分开;光照23h孢子分裂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的双细胞孢子,大细胞细胞核周围有大量内含一到多个淀粉粒的质体,液泡数量明显较水化孢子多;小细胞在三裂缝开口启动极性生长;光照37h为萌发孢子期,孢子壁完全裂开,小细胞伸长并萌发出假根,大细胞里的液泡体积显著变大,质体变成梭形;光照57h后,假根长度等于或者稍长于孢子直径,大细胞再次分裂,形成原丝体原始细胞。同时,我们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了这5个时期孢子中101种差异表达蛋白质。它们分别参与光合作用(36%)、能量代谢(6%)、代谢(20%)、胁迫与防御(6%)、蛋白质合成(4%)、蛋白质折叠与降解(16%)、膜与转运(5%)、细胞结构(2%),以及未知功能(4%)。差异表达蛋白质被分为5个聚类类型,这5种模式类型蛋白质的表达丰度分别对应在成熟孢子、水化孢子、双细胞核孢子、萌发孢子、具原丝体细胞孢子5个时期达到最高值。在不同时期表达丰度变化的蛋白质中,参与光合作用、代谢,以及蛋白质折叠与降解的蛋白质表达丰度变化显著。同时,我们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楔叶蕨亚门代表植物问荆(Equisetum arvense)孢子萌发的特征,鉴定了95种差异表达蛋白质。它们参与光合作用、能量代谢-呼吸作用、代谢作用、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次生代谢、其他代谢、转录作用、蛋白合成折叠与转运、细胞膜及运输、信号转导、胁迫反应、细胞骨架等过程。这些结果为深入分析孢子萌发过程中细胞极性建立、不对称分裂、假根生长等关键事件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蛋白质组学证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肝癌多学科协作组在本科生临床见习阶段的教学作用及问题
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组学研究高温影响线虫衰老的机制
番茄果实成熟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
蛋白质磷酸化组学数据的生物信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