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结构变化的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560359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39.00
负责人:雷军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石河子大学
批准年份:2015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6-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韩春丽,肖春花,林海荣,赵瑞海,杨海昌,程志博
关键词:
结构变化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弃耕地盐渍化
结项摘要

Soil organic carbon(SOC)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organic carbon pool of agricultural soil and land ecosystem,and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s that are used to evaluate potentiality of greenhouses gases emission reduction and soil quality. As China's most important reserve base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Xinjiang is the most biggest areas of abandoned for secondary salinization, where soil salinization caused by structural changes, causing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SOC functional groups , serious impac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cal and china’s agriculture..In this study, some typical abandoned lands of Xinjiang were used as ecological sampling points, the distributions and composition of SOC functional groups,activated carbon from different revegetation model were directly measured,the stability and SOC content of soil aggregates in different grain sizes were als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It is helpful for us to explore the restoring mechanism and technique for abandoned land in desert and oasis region,meanwhile,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SOC learning stability mechanism.

土壤有机碳是农业土壤碳库和陆地生态系统碳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评价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新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耕地资源后备基地,是我国次生盐渍化弃耕地发生最大的地区,盐渍化造成土壤结构改变,引起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组成和含量变化,严重影响着当地及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新疆典型的弃耕地为生态样点,通过对不同恢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碳、活性碳含量变化规律的测定分析以及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和稳定性的系统研究。期望进一步了解荒漠绿洲区盐渍化弃耕地的恢复机制和技术,同时对加强理解土壤有机碳化学稳定机制有积极意义。

项目摘要

1、各恢复模式对盐渍化弃耕地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pH值、土壤盐分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土壤盐分表现为盐碱弃耕地>林地模式>人工草地>单作农田>间作模式,土壤pH值范围在7.6-8.5之间,依次表现为盐碱弃耕地>人工草地>间作模式>林地模式>单作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恢复模式下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人工草地土壤养分增加幅度最为明显。.2、人工草地与农田均显著提高了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弃耕地增加40.09%、15.57%;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活性组分的含量,MBC增幅为3.04%-561.39%,DOC增幅为5.79%-241.84%,EOC增幅为9.04%-241.84%;各恢复模式土壤MBC、DOC分配比例均较小,EOC分配比例较高,3种恢复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均显著高于原始弃耕地(P);不同恢复模式CPMI均大于100%,其效应大小为人工草地>单作农田>林地。盐碱弃耕地不同恢复模式能不同程度地提升土壤质量,建议人工草地可作为短期内理想复垦模式。.3、弃耕地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团聚体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出现随着粒级降低而减小的变化。相对于原始弃耕地,各恢复模式团聚体分布主要以大团聚体(R>0.25mm)为主,且含量均高于原始弃耕地。随着土层加深,不同恢复模式下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随着团聚体粒级减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现逐渐升高的规律。相同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以人工草地最高,依次为单作农田、间作模式和林地模式次之,原始弃耕地最低。.4、不同恢复模式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在0-60 cm土壤大团聚体主要以人工草地,单作农田,林地模式含量较高。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显著增大,说明盐碱弃耕地垦殖恢复有利用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DOI:10.15957/j.cnki.jjdl.2016.12.031
发表时间:2016
2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3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DOI:
发表时间:2016
4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5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20

雷军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41061042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49874011
批准年份:1998
资助金额:1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0374008
批准年份:2003
资助金额:1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1674053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6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51573119
批准年份:2015
资助金额:6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9604053
批准年份:1996
资助金额:1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51773135
批准年份:2017
资助金额:61.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1671168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51273114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7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1071113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3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61806215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1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10347137
批准年份:2003
资助金额:2.00
项目类别:专项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秦岭弃耕地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变化及稳定机制

批准号:31470499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张克荣
学科分类:C0306
资助金额:8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盐渍化土壤团聚体固碳效应及不同组分碳库稳定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批准号:41501578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景宇鹏
学科分类:D0716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秦岭弃耕地植被演替导致的凋落叶质量改变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批准号:31200340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张克荣
学科分类:C0306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不同恢复模式下若尔盖泥炭湿地固碳效益研究

批准号:41071329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高俊琴
学科分类:D0716
资助金额:3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