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新致病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学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81100697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2.00
负责人:于常红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青岛大学
批准年份:2011
结题年份:2014
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4-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蒋华,王滋宗,滕蕾,纪静,陈鹏,杨侠,宫英
关键词:
功能研究先天性核性白内障新致病基因定位克隆
结项摘要

遗传因素是造成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病因之一,我们课题组历时5年,在山东地区内建立了6个眼遗传病采集点,收集到了49个汉族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从中挑选了12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核性家系进行研究。在前期的筛查中,发现了一个新的致病基因位点CRYGD (p.W43R)并已发表;后来又检测到了一个新的疾病连锁区域1p13.2-1p21.1(约6.5cM)。在此基础上,拟进一步采用细胞遗传学技术、基因组扫描和外显子组测序的方法,在未发现致病突变的8个家系中克隆鉴定新致病基因,进行功能学验证;然后探索核性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遗传规律。本项目将为汉族人先天性白内障的遗传病因研究提供有力依据,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理论基础,为阐明白内障的分子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项目摘要

我们对10个核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常见突变基因的二代测序,得到三个已知位点和一个新的突变位点,经过验证,最终在一个4代显性遗传的家系中发现了位于Coding区CRYAA的突变(34 C<T,氨基酸R12C),预测分析显示该变异对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很大,在3个物种中此位点呈强保守性。进一步对已知致病基因筛查阴性的一个家系进行研究,锁定了定位区域,采用STR扫描测序缩小了定位区域1p12.2-1p21.1约6cM,完成了精细定位,但未发现有exons上的突变位点,随挑选了四个患者运用NimbleGen SeqCap EZ Exome(44M)捕获平台进行外显子组捕获。获得的DNA片段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序。发现了家系内呈共分离的21个SNP和indels。其中位于chr1 p21.1:103,400,615位点的C<T的变异,位于COL11A1基因的剪切区域内,是唯一所有10个患者共享的变异位点。突变位于剪切位点,抑或影响了转录产物有待进一步的功能验证。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DOI:
发表时间:
2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DOI:10.3969/j.issn.1673-1689.2021.10.004
发表时间:2021
3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DOI:
发表时间:2016
4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5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DOI:10.11834/jrs.20209060
发表时间:2020

于常红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先天性白内障大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克隆与功能研究

批准号:81200722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张璐
学科分类:H1302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克隆

批准号:30370784
批准年份:2003
负责人:齐艳华
学科分类:H1302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多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其功能研究

批准号:30772380
批准年份:2007
负责人:刘平
学科分类:H1302
资助金额: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先天性白内障新致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

批准号:30901652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夏欣一
学科分类:H1302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