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低温湿化学方法合成系列球形单分散(或均匀分散)的荧光纳米颗粒(红粉为Eu3+掺杂的稀土钼钨酸盐,绿粉为Eu2+掺杂的氯磷酸盐,蓝粉为Eu2+掺杂的铝酸盐);通过敏化剂(Sm3+,Dy3+,Li+等)和其它金属离子的共同替代掺杂方法改善三基色荧光材料对近紫外光的吸收;采用表面包覆形成新型核壳纳米结构的方法提高三基色纳米荧光材料的稳定性。在材料合成基础上,探讨三基色纳米粉组合成白光荧光材料的匹配耦合规律。系统研究在近紫外光激发下,组合粉的成分组成、晶体结构、表面包覆和颗粒形貌和大小等因素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作用机制,建立近紫外激发型白光LED用荧光材料的成分-结构-发光性能构效关系。本项目的最终目标是为近紫外激发型白光LED用荧光材料的选择与研制提供有效数据及基础理论支撑。
白光二极管(LED: Light Emitting Diodes)与传统的日光灯相比,由于具有理论光效率高、使用寿命长、耗能少、污染小、易于微型化等独特的优点,因此被誉为是很有发展前途的第四代照明光源。用近紫外型InGaN管芯同时激发RGB三基色荧光粉的白光LEDs技术成为目前产生白光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缺乏能被近紫外光有效激发同时具有良好热稳定性的红色荧光粉材料。本项目研究在近紫外光激发下,荧光粉的成分组成、晶体结构、表面特点和颗粒形貌和大小等因素对其发光性能的影响,并积极探讨其作用机理,并且初步建立近紫外激发型白光LEDs用红绿蓝三基色纳米荧光粉组合的成分-结构-发光性能构效关系。研制成功合成了多种能被近紫外白光LEDs芯片有效激发的红色荧光粉,共发表论文10多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二维MXene材料———Ti_3C_2T_x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紫光及紫外光激发的白光LED用三基色荧光粉关键技术研究
白光LED用单相白色荧光材料的合成与光谱调控
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Bi3+掺杂荧光粉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近紫外白光LED用稀土“离子对”掺杂单一基质碱土硅酸盐基白光荧光材料的能量传递与光谱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