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引起的甘薯茎线虫病是我国甘薯主产区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已成为制约甘薯产业发展的瓶颈。本研究选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利用筛选出的5对多态性高、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ISSR标记引物,从核DNA水平研究马铃薯腐烂茎线虫16个不同地理种群24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变异,分析遗传变异在群体内、群体间及地区间三种水平的分化情况,并对该病害在我国的传播扩散方式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其传播与扩散过程中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程度及变异分布的地理格局,阐明其不同地理种群产生遗传变异的原因,为揭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传播扩散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其综合治理策略奠定基础。
通过提取马铃薯腐烂茎线虫16个种群190个个体的DNA并进行质量检测,从每个种群中选取DNA质量较好的15个个体的DNA进行ISSR扩增,利用筛选出的3对特异性引物对16个种群190个体进行ISSR扩增,用AMOVA软件统计了变异的分布情况。其中遗传多样性最高的为安徽省ANTH种群,Shannon多样性指数达0.4123,遗传多样性最低的为河北省HBCL种群,遗传多样性为0.3042。利用AMOVA分析软件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遗传变异的分布在地区间、种群间、地区内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占91.9%, 种群间相对较小,占8.1%。在地区水平,遗传变异主要分布于种群内,占91.4%,在地区内种群间占5.0%,在地区间占3.6%。因此,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而在地区间相对较小。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聚类分析表明,16个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种群可以分为三大类群(图2),其中河北省的种群与吉林省的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类,江苏省的种群与韩国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类,北京、安徽、山东省的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类,但内蒙古的种群与其它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远,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的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传入较晚或者是高海拔地区的地理隔离造成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工业萝卜泡菜发酵过程中理化特性及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VGCC的功能和药理学分析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耐低温相关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高效RNAi致死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基于表型性状和ISSR标记的苹婆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