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原名橘皮,因传统认为橘皮入药"陈久者良"而得其名,是著名的"六陈"之一。《中国药典》对陈皮定义中未体现出陈化的特色,陈化属于中药材贮藏的范畴。有人认为陈皮应该新用,陈化使得质量下降。陈用新用争论的关键在于陈化原理、时限均不明确。"六陈"中陈皮研究较多,分析后发现均为同时对不同陈化年限陈皮的比较,方法弊端在于样品初始状态不一致,不具备可比性。.本课题以道地药材新会陈皮为研究对象,提出科学假说:"陈皮陈化过程发生'形色气味性效用'的改变,其'陈久者良'可能是针对特定功效,在某一时候达到'药效最好,副作用(燥性)最小'的最佳契合点"。引入过程论思想,通过产地陈化的长期稳定性试验,确保初始状态一致,在规定时间点取样检测,研究陈化过程中"性状-成分-性效(药效/燥性)"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通过本课题研究,可正确评价陈皮陈化的必要性和阐明"陈久者良"的科学内涵,为中药陈用理论的现代研究奠定基础。
对广陈皮的道地产区——广东省广州市新会区进行了2次实地调研,收购2011年产大红皮3批次,进行产地陈化陈放定期检测。同时,也对不同品种、不同采收期、不同贮藏年限的多批次陈皮进行采样实验研究。在0~36月(每3个月),完成样品化学研究;在0~36月(每6个月),完成样品药效作用研究。. 结果表明:(1)陈皮样品内外表面颜色逐渐加深,完成陈皮粉末L*a*b*色空间数据测定方法学;(2)陈皮气味逐渐由辛辣大的橘香气转变为清淡的醇香气,建立气味电子鼻测定方法和神经网络模型,有效地从气味区分陈皮的不同品种、不同贮藏年限;(3)陈皮粉末均具有橙皮苷结晶、草酸钙方晶、螺纹导管等显微鉴别特征,随贮藏时间增加,果皮细胞有变小趋势;(4)薄层鉴别均具有陈皮黄酮类成分主要斑点,在27月以后有新斑点出现;(5)陈皮在贮藏期水分和黄曲霉毒素均控制在药典规定限度以内,这是确保陈皮在贮存期不放生霉变、能够药用的基本保证;(6)随着贮藏时间增加,挥发油含量损失约50%~60%;明确广陈皮中挥发油组成主要是柠檬烯、萜品烯等成分,并含有特征成分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可与其他品种来源果皮区别;贮藏后挥发油中香茅醛、α-萜品烯等成分消失或含量大大降低,而对薄荷三烯、对-薄荷-2,8-二烯醇、香芹酮等成分产生或含量大大增高;(7)贮藏期间,陈皮总黄酮含量、橙皮苷含量变化不大,建立了陈皮黄酮类成分“一测多评”方法,建立了陈皮黄酮类成分特征指纹图谱;(8)建立了多批次陈皮样品的近红外、中红外特征图谱;(9)陈皮的理气作用体现在促进正常小鼠胃排空和肠推进作用、对空白家兔离体肠肌平滑肌松弛作用、对Ach引起的家兔离体肠肌平滑肌痉挛的松弛作用;理气作用以贮藏12月~18月样品最优;(10)陈皮的化痰作用体现在促进小鼠酚红排痰;化痰作用以贮藏24月样品最优;(11)对陈皮燥性效应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结论:通过上述研究,找到了陈皮陈化过程中“性状-成分-性效”的变化规律及不同贮存年限陈皮的差异性,陈皮需要陈化,但不是一味地长时间陈放,药效最优的陈放时间在12月~24月之间,此时正好达到“气味纯正、作用最优”的最佳契合点。本课题正确评价了陈皮陈化的必要性和阐明“陈久者良”的科学内涵,为中药陈用理论的现代研究奠定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射流角度对双燃料发动机燃烧过程的影响
基于相似日理论和CSO-WGPR的短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
创新地理学的批判性思考--基于中国情境的理论创新
业务过程成批处理配置优化方法
吴茱萸“陈久者良”的科学内涵研究
枳壳质量标志物与“陈久者良”科学内涵的研究
基于多组学技术的广陈皮特征风味组分及其陈化微生物代谢机制研究
基于“中药药性细胞色素P450酶学”假说探讨“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