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然而其发生机制并不清楚,多种心房颤动起源假说一直处于巨大的争议之中。通过分子遗传学手段发现其分子基础,进而在此基础上探索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心房颤动机制研究的策略。去年我们找到一个新的心房颤动致病基因座位(遗传位点),即第10号染色体10p11-q21区域(遗传距离为16.4cM,位于D10S578和D10S1652两个遗传标志之间)。我们拟在此基础上,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采用定位候选或者定位克隆技术,寻找变异基因。然后,酌情通过转基因细胞、转基因动物和电生理学技术,研究该变异基因的功能,最终确立一个新的人类心房颤动致病基因,并部分明确其致病的细胞电生理学和心脏电生理学机制。也利用上述转基因模型,识别该致病基因引起心房颤动的部分分子通路。为人类未来心房颤动的早期诊断、新药研制和机制研究提供数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人类新基因β-GTL的克隆、定位及功能研究
心房颤动致病基因KCNQ1 S1区功能研究
新的癫痫致病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关键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