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发病的二阶段学说认为麻风分枝杆菌宿主窄、变异低,感染机体后是否致病、致病后机体所呈现的不同临床亚型分别由宿主两组不同的易感基因-发病易感基因和亚型易感基因控制。本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771943)和山东省科技攻关等项目的的支持下建立了包括300个家系和4056个散发病例及与之相匹配的7304例正常对照的麻风遗传资源库,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GWAS)发现了麻风病的7个发病易感基因,支持麻风病发病二阶段学说,研究报告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但决定亚型的易感基因尚未确认。本项目拟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从资源库中进一步选取500例少菌型、500例多菌型病例行GWAS并将结果与既往结果合并分析,从中筛选SNP位点做进一步验证,以期发现麻风病亚型特异的易感基因,为麻风病的预后判定及干预措施的制定累积基础。
麻风病发病的二阶段学说认为麻风分枝杆菌宿主窄、变异低,感染机体后是否致病、致病后机体所呈现的不同临床亚型分别由宿主两组不同的易感基因—发病易感基因和亚型易感基因控制。课题组前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科技攻关等项目的的支持下建立了包括300个家系和10086个散发病例及与之相匹配的17071例正常对照的麻风遗传资源库,并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GWAS)发现了麻风病的7个发病易感基因,研究结果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但决定亚型的易感基因尚未确认。本项目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从资源库中进一步选取了500例少菌型、500例多菌型病例采用Illumina Human 660-Quad Bead Chips及 HumanOmniZhongHua-8 Bead Chip再次进行GWAS。将本次结果与既往GWAS数据结果合并分析,从中筛选出了65个可能阳性的SNP位点(P<0.05),利用Sequenom iPLEX平台对初筛阳性SNP位点进行验证。通过验证我们发现3个SNP位点与多菌型麻风的关联性明显强于少菌型,定位了3个麻风病亚型特异的易感基因:RIPK2,C13orf31和NOD2。这一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麻风发病过程中的两阶段学说,为麻风病的预后判定及干预措施的制定累积了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精子相关抗原 6 基因以非 P53 依赖方式促进 TRAIL 诱导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凋亡
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对土壤微生物固碳潜力的影响
木薯ETR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搜寻斑秃的易感基因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meta分析搜寻银屑病新的易感基因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鉴定新的冠心病易感基因
病理性近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及易感基因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