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帕金森病(PD)患者中对运动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纹状体为主的纹状体-丘脑-皮层(STC)运动环路,由于小脑在PD中的作用一直被忽视,以小脑为中心的小脑-丘脑-皮层(CTC)运动环路却较少涉及,给临床诊断与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惑。本课题设想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PD动物模型,并在半年内定期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MRS)检查以获得相关的结构与功能性影像学数据,同时对受累小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电镜观察,以期发现小脑在PD发展中的演变规律,为CTC环路研究提供更直接的证据。通过静息态fMRI与DTI技术相结合,将功能研究和结构研究联系起来,从影像学角度为本病小脑功能和解剖异常连接提供证据;通过活体MRS检测和离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电镜观察,将活体和离体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为PD患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帕金森病(PD)是一种涉及众多脑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往的研究往往都集中在中脑黑质、基底节,以及丘脑、大脑皮层等边缘系统。近些年来的研究显示小脑同纹状体一样,在帕金森病的运动调解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参与了帕金森患者的认知功能。经典的PD模式能够对PD患者的运动徐缓、肌僵直等临床症状提供合理的解释,但是对包括运动补偿等在内的其他运动症状却无能为力。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表明PD患者纹状体-丘脑-皮层(Striato-thalamo-cortical,STC)环路神经递质正常交换被扰乱对运动调节所造成的损失,主要是通过小脑-丘脑-皮层(Cerebello-thalamo-cortical,CTC)环路对其进行代偿,因此小脑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本研究通过建立PD动物模型从影像学与病理生理学两方面探究小脑的组织形态学改变,从宏观与微观不同角度阐明在PD发展中小脑的变化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小脑与全脑的功能连接情况,初步揭示出小脑在PD运动代偿中的机制机理,为小脑在PD病理生理学中的变化提供更全面的证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双相抑郁患者小脑结构和功能连接研究
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运动投射网络重构的解剖连接及功能连接的拓扑学机制研究
异常胰胆管连接区动态解剖学研究
帕金森病患者皮层-小脑代偿机制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