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南黄海中部、济州岛西南和东海近岸这3个泥质区为研究靶区,基于多环芳烃(PAHs)的分子与单体分子碳同位素分析,建立端元物源包括河源沉积物(长江口和老黄河口)、沿海气溶胶多环芳烃的示踪标志;通过泥质区与端元物源的比较研究,从分子与分子同位素水平上精细解析黄、东海沉积多环芳烃的物源与输入途径;运用AMS14C技术定量确定化石燃料与生物质不完全燃烧释放对热成因多环芳烃的相对贡献量;揭示黄、东海环流对泥质区"多环芳烃汇"的制约机制;估算泥质区多环芳烃的现代沉积通量,进而评估对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本研究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是全球POPs"源-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示踪黄、东海沉积有机碳、沉积物的迁移、沉积和归宿。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东海多环芳烃的大气沉降:通量与过程
黄、东海多氯联苯从源到汇:关键界面的通量、过程与机制
中国西部典型河谷盆地型城市多环芳烃大气排放、迁移输送、沉降及源汇关系研究
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源的分子标志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