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电极技术观察氟哌啶醇不同浓度及不同刺激频率对兔正常、缺血模型中的心室肌及浦氏纤维动作电位的影响,以寻找出浓度、频率与其的关系,同时改变细胞外离子(K+、Mg2+)浓度,并利用K+通道抑制剂作对照,观察药物对Na+通道及K+通道的影响,再通过分析APA, Vmax, APD20, APD50, APD90与动作电位各期离子关系,分析药物是否在浦氏纤维上产生EAD及其离子机制以探索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利用膜片钳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手段,进一步分析药物对单一通道及亚型的作用,寻找出药物作用的靶点,为研制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提供新思路和实验依据。通过实验寻找出氟哌啶醇致心律失常的产生条件,并进一步提出防治的原则,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An alternative conformation of human TrpRS suggests a role of zinc in activating non-enzymatic function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调控缺血性心律失常/猝死的新靶点及中药防治作用新机制
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扩张冠状动脉作用机制的研究
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抗心肌缺血/再灌作用的新机制
抗心律失常中药作用最佳靶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