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组植物的抗病毒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470429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90.00
负责人:张颖君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4
结题年份:2018
起止时间:2015-01-01 - 2018-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吕君江,朱宏涛,程绒绒,张晗,刘畅,辛颖,范戎
关键词:
茶组植物抗病毒化学成分构效关系
结项摘要

China possesses all the natural species of the Genus Camellia Section Thea, and is the origin of tea. In which, Yunnan is the distributing center of tea and its related species. Previous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not only the chemical diversity, but also potential antiviral substances in the species of the section Thea. Veregen, the first botanical drug product approved by FDA, is composing of green tea catechins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external genital and perianal warts caused by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Guid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semi-preparative HPLC and LC-MS analysis, this project is going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particularly the special derivated catechins, flavonoids, hydrolysable tannins and saponins, of 4 to 6 species from the Genus Camellia Section Thea, mainly by semi-preparative and preparative HPLC together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for phytochemical investigation. It will not only reveal the chemical diversity of the species of Genus Camellia Section Thea, but also provide 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taxonomy and phylogeny of Section Thea. At the sametime, the isolated compounds will be evaluated for their antiviral activities against HSV-1, HSV-2 and IAV. Their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will be discussed, in order to find novel and potential antiviral drug leads from the species of Section Thea based on further in vivo test. It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section Thea.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拥有茶组植物的全部自然种类,云南是茶及其近缘植物的分化中心。茶组植物中不仅存在着十分丰富的化学多样性,而且蕴藏着有意义的抗病毒活性物质。美国FDA批准的首个上市植物药即为茶多酚(Veregen),用于治疗人类乳突病毒引起的尖锐湿疣。本项目拟在前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半制备HPLC和LC-MS联用检测技术,应用制备和半制备HPLC并结合传统方法,系统研究4-6种重要茶组植物的化学成分,特别是其中的特殊儿茶素类、黄酮类、水解单宁类、以及皂苷类成分等,揭示茶组植物的化学多样性,为茶组植物的系统分类提供植物化学方面的依据;同时,主要以DNA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型和II型以及RNA病毒A型流感病毒 (IAV)为模式病毒,对分离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病毒活性测试,探讨构效关系,以期发现结构新颖的、有进一步开发潜能的抗病毒活性先导化合物,为茶组植物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摘要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拥有茶组植物的全部自然种类,云南是茶及其近缘植物的分化中心。茶组植物中不仅存在着十分丰富的化学多样性,而且蕴藏着有意义的抗病毒等生物活性物质。本项目完成了4种的茶组植物[白毛茶、防城茶、厚轴茶和广西茶]以及4种相关茶用和药用植物[梁王茶、金露梅、枇杷叶和Ricinodendron heudelotii]的系统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140余个化合物,包括C-8 N-乙基-2-吡咯烷酮取代的黄烷-3-醇类和取代基N-乙基-5-羟基-2-吡咯烷酮、儿茶素二聚体,黄酮及其苷、二氢查尔酮苷、水解单宁、木脂素和苯丙素、以及生物碱、萜类和简单酚类等。应用现代波谱、光谱技术以及化学降解等手段,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抗氧化、抗病毒、抗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降血糖、保肝、肿瘤细胞毒等生物活性测试,部分化合物显示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讨论。同时,开展了单株古树大理茶(凤庆锦绣村茶王)及其周边大叶茶和大理茶的化学品质研究以及古树大理茶内生真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防城茶、白毛茶、大理茶(锦绣村茶王)等茶组植物均为优质的茶树种质资源,有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凤庆大叶种含有丰富的儿茶素、茶氨酸,以及萜类香气成分,是优质的红茶和普洱茶生产原料。该古树大理茶含有丰富的内生真菌,大部分内生真菌显示出有较好的植物病原真菌拮抗活性。本项目研究为这些茶组、茶用及药用植物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研究结果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接受发表1篇,参编一部专著,申报专利1项。参加2次国外、3次国内学术会议,并做分会邀请报告或口头报告等。培养或合作培养硕士生3名、博士生1名,目前在培硕转博博士生和硕士生各1名。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DOI:
发表时间:
2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DOI:10.13885/j.issn.0455-2059.2020.04.010
发表时间:2020
3

响应面法优化藤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响应面法优化藤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DOI:
发表时间:2015
4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DOI:10.7685/jnau.201807013
发表时间:2019
5

肝癌多学科协作组在本科生临床见习阶段的教学作用及问题

肝癌多学科协作组在本科生临床见习阶段的教学作用及问题

DOI:10.3969/j.issn.1008-794X.2018.07.019
发表时间:2018

张颖君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61303248
批准年份:2013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21172224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51801131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0970287
批准年份:2009
资助金额:3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21672223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6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黄药大头茶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批准号:20972191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张东明
学科分类:B0703
资助金额:3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两种大戟属植物中新型抗病毒活性成分的发现,结构修饰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批准号:21102065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费冬青
学科分类:B0703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珠子草活性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批准号:30660216
批准年份:2006
负责人:韦万兴
学科分类:H3402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4

普洱茶独特抗菌成分高通量分析及其构效关系研究

批准号:31060270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胡永金
学科分类:C1509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