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拟在已有大量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茶组植物特别是云南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和样品收集,对其中的3-5种关键种类进行系统的植物化学研究,应用现代分离技术,分离纯化化学成分,特别重视其中的多酚类和生物碱类成分,鉴定化学结构,揭示茶组植物化学成分的分子多样性。同时,建立以HPLC、UV、GC-MS等为主要手段的分析技术,对其茶多酚、挥发性芳香成分、氨基酸、生物碱以及茶多糖等成分进行分析,建立茶组植物的化学指纹图谱库,并通过抗氧化、抗菌、以及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的测试,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为筛选新的优质茶树资源和茶饮料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为茶组植物的分类及系统演化提供化学依据,为茶组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目在已有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茶组植物特别是云南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深入调查,收集样品230余份,建立了茶组植物样品库。对其中的7种植物,包括滇南离蕊茶、元江产大理茶、防城茶、屏边产秃防茶、屏边产厚轴茶,越南产毛肋茶、以及油茶枯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应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从中鉴定了124个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黄烷3-醇类及其二聚体,水解单宁、鞣花单宁、黄酮类及其配糖体和酰基化配糖体、简单酚酸类及其配糖体,以及咖啡因等,对分离得到化合物进行了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评价,揭示了茶组植物化学成分的分子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同时,建立了以HPLC、UV、GC-MS等为主要手段的分析方法,对其茶多酚、挥发性芳香成分、生物碱以及茶多糖等成分进行分析。详细比较研究了大理茶的挥发性成分,发现加工过程和采集时间均对大理茶的香气成分有重要影响,并与栽培茶进行了比较分析。建立大叶茶、小叶茶和大理茶等茶组植物的化学指纹图谱。研究结果将为筛选新的优质茶树资源和茶饮料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为茶组植物的分类及系统演化提供化学依据,为茶组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已发表研究论文6篇,其中SCI收载论文4篇,获得授权专利1项。通过本项目的开展,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2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车辆换挡品质动态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三七的种质资源及其品质综合评价
基于水分-品质响应关系的宁夏枸杞综合品质评价模型研究
基于黔产蕨类植物石韦利尿通淋物质组份筛选的品质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