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富勒烯C60为标志的笼状团簇的发现触发了人们研究Si分子团簇的热潮,但单独的Si团簇中由于存在大量的悬键而极不稳定。若在Si团簇中封装入过渡金属(TM)原子,则能形成一种稳定的笼状团簇TMSin,有望在下一代微电子甚至自旋电子中得到应用。实验上制备出稳定的TMSin团簇,确定其尺寸、几何构型、TM元素种类与团簇的电、磁性能的关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项目拟利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方法制备出具有良好稳定性的TMSi12(TM= Mn,Fe,W)团簇薄膜,综合利用各种同步辐射谱学(XAFS、XMCD、XPS等)方法和相应的理论计算,研究各团簇中TM原子局域结构、价态与电子结构、磁性TM原子的电子自旋状态,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稳定构型、电子结构和磁学性质,阐明TMSi12团簇的电、磁性能随过渡金属种类、几何构型的演化及其稳定性机理,为其在Si基微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提供物理基础。
综合利用利用基于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DFT)理论计算和多种化学、物理实验方法,研究了一系列WSin、贵金属团簇和镶嵌在氧化物基质材料中的过渡金属(TM)团簇,并利用同步辐射原位XAFS技术对一些团簇在制备和形成甚至后期处理过程中的物种变化、原子和电子结构演变及性能变化展开了研究。对WSin (n=2-14) 团簇的DFT计算表明,在n =12时才能形成高对称性的笼状团簇,此时满足价电子为58的满壳层结构,而在其他尺寸时,形成的最稳定团簇构型都不是笼状的而是一种开放式的结构。对W掺杂降低VO2金属-绝缘体相变(MIT)温度的机理研究表明,在较低的W浓度下,W倾向于与VO2基体材料形成一种具有较高对称性的团簇结构,它们作为相变核的形式存在于VO2晶格中;随着W掺杂含量的升高这一W-VO2的晶格经历应变、扩张和稳定的动力学过程,最终驱使单斜的VO2转变成四方相的晶格。发展了一种简单、方便、易控的湿化学方法来制备不同尺寸的Au团簇,原位同步辐射XAFS测量表明本方法的成功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是前驱AuClPPh3在乙醇中的低溶解性使溶液中的前驱浓度保持为一个常量,第二是利用弱还原剂硼烷-叔丁基胺降低从前驱到Au(0)的还原速率。研究了溶剂交换引起的Au13(SR)4(PPh3)4团簇的结构转变,发现当溶剂从乙醇变换为正己烷时,正己烷与硫醇(SR)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硫醇分子从团簇表面迅速脱离,团簇通过重新组合和结构重排,发生从二十面体到立方八面体的结构转表,团簇整体的电子结构也从类分子的半导体特性转变为金属性。此外,还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方法制备出过渡金属TM 元素(如Cu、Co、Mn等)掺杂的高质量ZnO、NiO基氧化物稀磁半导体薄膜材料。研究了其中TM元素离子的金属团簇的形成对材料的电子结构、磁学性能等的影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五轴联动机床几何误差一次装卡测量方法
氢氘团簇的同步辐射光电离研究
金属纳米团簇结构和发光性能调控的原位同步辐射研究
同步辐射用于原子、分子团簇物理特性的研究
团簇结构和特殊稳定团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