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通过探索特异性强、有症候学特征和典型病理生理学改变的量性指标,是丰富经典理论、研究中药作用机制与促进新药研发的重要平台。在5 年来对外燥致病机制研究基础上,本课题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气象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血液流变学及超微病理等技术,采用昆明种(KM)和BALB/c两种品系小鼠、以"肺系"生理功能为切入点,首次系统性建立外燥小鼠模型和筛选与评价外燥证候相关特异性指标。首次采用化学法建立"桑杏汤"与"杏苏散"治疗外燥经典方剂"优势成分"指纹图谱,以"反证"方式研究其"生津、润肺"的分子作用机制。本原创性研究填补外燥动物模型证候诊断指标特异性的评价和治疗外燥经典方分子机制研究的"空白"。这种集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治燥经典方药物作用机制与主要成分指纹图谱和提供参考质量标准为一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促进新药研发与临床指导意义。查阅近20年文献未见相同研究报道。
为了证实外燥伤肺证候病机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以筛选特征性指标、益于规范评价外燥伤肺小鼠模型和探索治燥经典方分子作用机制,本项目以《内经》“天人合一”与外燥致病理论为基础,结合医学气象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超微病理技术,以昆明种和BALB/c小鼠出现相似气道病理与功能改变为切入点,确立外感燥邪之“温度-湿度”相对量化空间指标。结果显示外燥“伤津咽干”证候病机与气道上皮细胞、腺体分泌细胞和“气管纤毛-黏液毯”御邪屏障受损有关;外燥减少Ⅱ型肺泡细胞分泌表面活性物质,引起肺失濡润受损的细胞成分作为“内源性危险信号”,导致细胞因子失衡性炎症反应并下调水通道蛋白5基因表达,导致呼吸膜增厚和肺泡炎症是外燥伤肺、气逆喘咳证候病机的分子病理学基础。结合9年研究结果筛选并确定“气道病理与呼吸膜超微结构异常和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失衡、气道液与表面活性物质分泌障碍、水液转运相关基因表达异常”三类、10项评价外燥伤肺证候病机的物质基础和特征性指标;证实昆明种小鼠相关病理指标的稳定性和灵敏性优于BALB/c小鼠,提出建成外燥伤肺小鼠模型的四类评价指标。首次采用高效液相-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建立“桑杏汤”、“杏苏散”水煎剂成分质谱图,为经典方研发提供基础性质控参考标准;提出治燥经典方“生津”功效与刺激气道液和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以濡润气道微环境相关,“润燥”之理与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级联性”免疫病理反应有关。项目组发表论文23篇,获省级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丰富了外燥经典理论内涵。在推进“六淫伤肺”整体研究、理论创新与指导临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构建表征证候动态变化纵向结局评价指标的示范研究
云南春燥环境下小鼠动物模型的评价与研究
中风病先兆证证候特征及其预警指标的研究
基于症状指标与微观指标的亚健康状态潜变量证候量化诊断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