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城镇建筑遗产,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面临损毁和更新的严峻挑战。如何按照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运用科学方法对其进行适应性保护与利用是当下建筑学发展前沿领域中的一个核心学术问题,其解决具有重大的建筑学基础理论意义和社会实践价值。针对当前该领域的现状及未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重点研究中国城镇建筑遗产的:(1)基于适应性保护与利用的价值评价决策系统,(2)耐久性机理及评估,(3)适应性保护与利用的绿色途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并建立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镇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对策。本项目将为我国建筑遗产的行政管理、保护实践和利用策略提供亟需的决策支撑系统;揭示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典型材料和结构的耐久性机理;初步建立以预防性保护等为特色的适应性保护与利用的绿色途径;并最终总结出一套优于当下主流实践并基于科学共性问题的中国城镇建筑遗产适应性保护与利用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该项目对中国城镇建筑遗产的适应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建立了基于适应性保护与利用的建筑遗产价值评价决策系统,揭示了以木构和砖构为主要类型的建筑遗产的耐久性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结构安全评估方法,初步建立了以预防性保护等为特色的适应性保护与利用的绿色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凝练并建立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城镇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对策。本项目研究成果共出版专著7部,发表学术论文8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篇,EI收录论文20篇,授权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部,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十二五”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1项。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京杭大运河、故宫博物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保国寺大殿、温州泰顺木拱廊桥、无锡梅园诵豳楼、南京甘熙故居、金陵机器制造局旧址及民国励志社旧址等重要项目的保护工程,以及南京/常州/昆明等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中。该项目研究成果将为我国建筑遗产的行政管理、保护实践和利用策略提供亟需的决策支撑系统,同时有效地促进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建筑学、结构学及材料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建筑遗产的适应性保护和利用这一前沿科学理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中国古代城市遗产及其保护和利用研究
我国风土建筑遗产整体保护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于全程动态评价的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决策机制研究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的空间网络理论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