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latecomer firms have been operated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environment. Their strategic goal is to catch up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developed economies. The variety of ownership form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ransition economy. Building on institutional theory,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nd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this project, combines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comparative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and system dynamics simulation, aims to trace the catch-up path of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within SOE and private firm, and to reveal its mechanisms. The project challenges the homogeneous assumption extant literature make about catching-up actors and linear model of catch-up process, develops an catch-up analytical framework includes various players, such as SOE, private firm,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latecomer country's government. On this basis, the project develops an integrative process theory, proposes a catch-up dynamics model of latecomer firm with a temporal perspective. The project will provide for managers both in SOE and private firm with some guidelines about strategic formulation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to fully realize latecomer advantage and effectively catch up with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oreover, this project offers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to facilitate latecomer firms' catch-up and 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e, on areas such as market-for-technology, SOE reform, industry entrance license and complementary issues among them.
中国后发企业面临转型经济的制度情境以及追赶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企业所有权形式多样性是转型经济的重要特征。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项目基于制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动态能力理论,结合比较历史分析、比较案例研究、系统动力学仿真等研究方法,突破现有后发企业追赶文献对后发企业同质性的假定,反思现有追赶文献总结的线性范式,追踪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路径,揭示追赶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机理,构建一个包含多类主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后发国家政府)的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追赶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发展一个整合的过程理论,并提出一个基于时间视角的后发企业追赶动力学模型,为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管理者实现后发优势、有效追赶跨国公司提供战略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指导,为政策制定者助力本土后发企业追赶和产业升级,提供在市场换技术、国有企业改革、产业准入等政策领域及其相互配套和联动的决策支持和建议。
本项目试图考察转型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议题。后发企业是面临技术和市场双重劣势并以追赶为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国内企业。追赶一直是后发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要素。尽管很多文献总结了后发企业追赶的成功路径和模式,但主要集中于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等情境,缺少转型经济背景下后发企业追赶的情境效应研究。鉴于所有权多样性是转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本项目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不同所有权后发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议题。更加正式地,本项目的研究问题是:在转型经济背景下,不同所有权后发企业在创新能力追赶路径和机制上存在什么差异?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本项目包含四个研究。首先,采用比较案例研究方法,本项目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国有企业上汽集团和民营企业吉利集团为例,总结出二者作为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追赶的路径差异及政策权变因素。其次,为了进一步精炼和细化比较研究结果,本项目进一步构建数学模型,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并在多种条件下进行了实验。再次,为了验证比较案例研究的概化性,本项目采用大样本统计研究方法,通过2008-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367个观察数据点,检验了国有股权影响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追赶的机制和制度转型程度的调节效应。最后,为了更加细致地“深描”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追赶过程,本项目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以吉利集团为例,描述了民营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追赶和制度环境的共演过程。.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上汽和吉利的比较案例研究发现,同样作为后发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路径和机制不同,且产业政策导向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二,基于比较案例研究得出的理论模型,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显示,民营企业进入时机、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的)可见度窘境以及政府政策导向的政策延迟时间等变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具有非线性作用。第三,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的大样本统计分析证实了后发企业国有股权对创新能力追赶的负向影响。第四,以吉利为对象的单案例研究显示,民营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追赶是一个与制度环境共演的过程。.本项目还讨论了这些研究对资源观和动态能力观、制度理论和战略制度观、后发企业追赶文献、中国情境化管理研究的贡献,对国产化政策、产业准入政策、市场换技术政策、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意义,以及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管理者的启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资本品减税对僵尸企业出清的影响——基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的自然实验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服务经济时代新动能将由技术和服务共同驱动
基于再创能力的后发企业创新追赶机理:悖论整合视角
组织身份不对称、动态学习与后发企业创新追赶
民营企业产权保护、透明度与公司价值——基于创业型和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的比较
专利联盟环境下我国后发企业创新与技术追赶的路径、机制与对策研究:异质性技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