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脂肪乳和果糖在诱导糖代谢和脂代谢紊乱形成中的作用,采用脂肪乳与果糖联合配制诱导食品,对ICR小鼠进行3-4周灌胃诱导,此方法较巧妙地建立了饮食诱导糖代谢受损动物模型,可以比较真实的反映人类2型糖尿病早期阶段的生理特征,避免了目前化学药物诱导糖尿病动物模型(更接近于人类1型糖尿病)的评价缺陷。以此饮食诱导糖代谢受损模型小鼠作为评价工具,设计12周动物试验,研究β-葡聚糖对糖代谢受损阶段的血糖调节功能和机理。从体重、脏器指数、血糖、血清胰岛素、糖耐量、胰岛素水平、胰岛素耐量、血脂(四项指标)、氧化应激(三项指标)、肝脏葡萄糖激酶、肝糖原、血清游离脂肪酸、肝脏组织检查等多角度综合研究探索β-葡聚糖对糖代谢受损的调节机理。从糖代谢,脂代谢和氧化应激三类指标,重点分析 β-葡聚糖对糖代谢调节机理,结合脂代谢和氧化应激,从理论上解释β-葡聚糖影响糖代谢受损阶段葡萄糖吸收代谢机制和血糖调节机理。
本项目研究目的是研究建立饮食诱导糖调节受损动物模型(IGR),并应用该模型评价燕麦β-葡聚糖对饮食诱导糖调节受损小鼠的干预效果并探讨血糖调节机理。第一阶段实验重点从胰岛素耐量、胰岛素抵抗、肝脏葡萄糖激酶活力、肝糖原含量和肝脏组织形态探讨糖降血糖机理。第二阶段实验从分子量和剂量的角度出发研究β-葡聚糖对模型小鼠血脂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研究运用高糖高脂饲料结合10%(w/v)果糖饮用水成功建立了饮食诱导的糖调节受损动物模型。饮食诱导8周后,高糖高脂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表现出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的状态,即联合糖耐量异常。.第一阶段实验中,在给予糖调节受损小鼠高糖高脂饮食的同时,灌胃三种不同剂量(400、200、100 mg/kg b.w.)的燕麦β-葡聚糖水溶液。干预6周后,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空腹血糖水平较高糖高脂组分别降低了15.6%、16.7%;9周后,高剂量组的空腹血糖和糖负荷2h后的血糖值与高糖高脂组比较,分别降低了21.6%、15.9%,糖耐量受损状态有所改善。胰岛素耐量试验中高剂量组小鼠70 min和90 min血糖水平均低于高糖高脂组,90min血糖值达到空腹血糖的75.3%,胰岛素敏感性提高;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较高糖高脂组分别下降30.3%、27.3%,肝脏葡萄糖激酶活性较高糖高脂组分别升高了30.7%和25.4%,且高剂量组的肝糖原含量较高糖高脂组增加了18.8%,而低剂量无明显干预效果。.第二阶段实验中,采用两种不同分子量和剂量的燕麦β-葡聚糖对IGR小鼠进行实验,结果显示IGR模型小鼠具有高TC、高LDL-C和高FFA水平的特点,血浆HDL-C水平无显著变化,血浆TG水平显著降低。β-葡聚糖可降低小鼠TC和LDL-C水平,低分子量组降低血浆TC和LDL-C水平作用效果更显著;对IGR小鼠出现的血浆TG水平降低症状具有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的作用,且高分子量组效果更显著,β-葡聚糖对血浆HDL-C无明显影响。低分子量组的高剂量可升高IGR小鼠血浆FFA水平。IGR小鼠血浆SOD活性和T-AOC能力显著低于正常小鼠,MDA水平较正常小鼠明显升高;β-葡聚糖可提高IGR小鼠血浆SOD活性和T-AOC能力并降低MDA水平。低分子量组对提高T-AOC水平效果更突出,剂量越大升高越明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硫化矿微生物浸矿机理及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鸡脂肪细胞因子NRG4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启动子分析
3-羟基糖取代对槲皮素与人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的一维膨胀时程模型
沙棘果提取物对血糖调节受损人群血糖调控的影响及细胞糖代谢机制研究
微生态调节剂防治饮食诱导代谢综合征的肠内作用机制研究
小檗碱抑制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大鼠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及其机制的研究
Axin和Tankyrase2调节糖代谢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