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靶点分子靶向抑制剂研究是发现高效抗肿瘤药物的重要途径之一。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迁移的基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关键作用,因此VEGFR已成为研究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理想靶标。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应用血管内皮细胞膜色谱(CMC)筛选技术和计算机模拟对接技术,从塔斯品碱系列衍生物(TaD)中筛选发现了全新结构的衍生物TaD1611,具有VEGFR双靶点抑制作用。本课题将运用高表达VEGFR/CMC模型研究TaD1611作用于VEGFR胞外及胞内区点位后,对其磷酸化的影响。建立A549细胞诱导的组织血管生成及VEGFR/Hek293与A549细胞共培养模型,在组织和细胞水平研究TaD1611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以及TaD1611对Ras/Raf/MAPK和PI-3K/Akt途径的调节作用。为发现更具分子靶向性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奠定实验基础。
多靶点分子靶向抑制剂研究是发现高效抗肿瘤药物的重要途径之一,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迁移的基础。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应用血管内皮细胞膜色谱(CMC)筛选技术和计算机模拟对接技术,从塔斯品碱系列衍生物(TaD)中筛选发现了全新结构的衍生物TaD1611,具有VEGFR双靶点抑制作用。在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本课题按照预期计划顺利开展,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运用高表达VEGFR/CMC模型系统研究了天然药用植物红毛七(HMQ)中活性成分塔斯品碱(TaD)的衍生物TaD1611(HMQ1611)对VEGFR胞外及胞内区点位及其磷酸化的影响,阐明了TaD1611作用于VEGFR胞外及胞内区点位的双靶点的作用特点及对VEGFR1和VEGFR2 磷酸化位点的抑制作用;建立了VEGFR/Hek293和A549细胞共培养模型和A549细胞诱导的小鼠肺组织血管生成以及心、肝、脾、肾等其它组织血管生成模型(已申请专利,授权号:ZL201110231591.X);利用蛋白芯片和RNAi等方法系统研究了TaD1611对VEGFR信号转导通路Ras/Raf/MAPK和PI-3K/Akt的影响,全面阐明了TaD1611通过抑制VEGFR磷酸化途径抑制肺癌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目前共发表了25篇与本青年科学基金相关的研究论文(SCI论文20篇);申请人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17篇(SCI论文12篇),最高影响因子IF=6.044(Cell Death and Disease,Nature出版集团杂志);其他论文由课题组成员发表,最高影响因子IF=4.908(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杂志);申请了6项国内外发明专利(1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3项)。同时项目拓展了TaD1611及其衍生物TaD1822的功能作用,发现了其新的靶向于EphrinB2的作用机制,目前已经获得青年-面上连续资助项目的资助(No. 81370088),对从多靶点、多途径阐明TaD1822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将其开发成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奠定了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影响
平行图像:图像生成的一个新型理论框架
2A66铝锂合金板材各向异性研究
蜂毒素抗肝癌血管生成的作用靶点之一-组织蛋白酶S?
绿茶提取物EGCG抗肺癌血管生成潜在靶点HIF-1α的研究
双靶点阻断VEGF及其转录因子Sp1抑制胃癌血管生成的研究
基于ERα/VEGFR双靶点抗乳腺癌药物设计、生物活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