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保山地块二叠纪蜓类的古生物地理学研究可为重建保山地块,乃至特提斯域的构造演化提供重要的古生物证据。然而,该地块二叠纪蜓类的古生物地理学研究整体而言还较为薄弱。首先,该地块二叠纪不同时期,尤其是晚二叠世蜓类动物群的属种构成尚不清晰。此外,以往工作在解释决定该地块蜓类属种构成的内因时对沉积环境这一重要因素甚少重视,而常常仅考虑了气候因素。这些问题导致了目前尚不明确该地块二叠纪,尤其是早、晚二叠世蜓类动物群应当属于哪个蜓类生物区系。因此,本项目拟通过系统鉴定化石材料,沉积学分析,综合定性和定量的古生物地理学研究手段,厘清保山地块不同时期蜓类动物群的属种构成特征,对影响属种构成的可能原因以及各时期蜓类的古生物地理属性给出较为合理的答案。
通过深入细致的野外调查,本项目在保山地块南部发现了重要的蜓类化石新材料(中二叠世Verbeekina动物群和Neoschwagerina动物群)。在系统古生物鉴定基础上,首次较为全面的建立了保山地块的二叠纪蜓类生物地层格架。进一步结合古生物地理学研究和碳酸盐岩沉积相分析,厘定了保山地块蜓类的古地理和古气候意义。早二叠世该地块产出具有强烈边缘冈瓦纳色彩的Eoparafusulina-Pseudofusulina组合。该组合分异度很低,且产出层位的灰岩岩相属于温凉水的异养组合,指示该地块处于较高纬度的温凉水区域。对比研究表明,该地块当时很可能古纬度高于同为冈瓦纳边缘裂解地块的伊朗中部和帕米尔中部。中二叠世蜓类分异度显著增加,且产出了典型的暖水分子(Verbeekinids和Neoshcwagerinids),其赋存的灰岩相也转为暖水的光合组合,还产出典型的暖水颗粒鲕粒。这些证据表明保山地块中二叠世水温显著转暖。但Midian期Verbeekina动物群相对较低的分异度显示水温仍非最适宜于蜓类的分异。当时保山地块很可能位于暖水的华南,泰国东部与冷水的泰国、马来半岛之间。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新世纪以来中外儿童贩运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基于相似日理论和CSO-WGPR的短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
创新地理学的批判性思考--基于中国情境的理论创新
分层地质类材料靶体抗超高速侵彻模型实验
拉萨地块与相邻地块二叠纪古生物地理对比研究
滇西腾冲地块二叠纪生物地层序列的建立和对比
滇西保山地块中-晚二叠世碳酸盐地层的层序重建与划分对比
华南二叠纪陆表海菊石、放射虫及蜓类的古环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