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群落更新格局与多样性维持机制之间的关系是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本研究拟以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20公顷永久样地为研究平台,以现代荧光示踪与分子遗传标记为手段,选取南亚热带森林均为优势树种,但更新能力差别较大的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和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研究:1)种子生产、种子特征与种子扩散的关系以及一次、二次扩散过程和时间、空间格局;2)幼苗建立及其与生境、种子扩散、母树的关系;3)在以上两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样地本底资料,形成完整的更新链,系统地分析黄果厚壳桂和厚壳桂种群更新的关键阶段和主要影响因素,明确更新中种子、幼苗、幼树、成树的空间格局和过程,探讨南亚热带森林群落主要种群的更新机制,进而在南亚热带森林检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相关假说,为南亚热带森林恢复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本项目以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20公顷永久样地为研究平台,以现代荧光示踪与分子遗传标记为手段,选取南亚热带森林代表性树种厚壳桂(Cryptocarya chinensisi)和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一对同属种种群更新的关键阶段和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制约南亚热带森林种群、群落更新的因素,明确更新过程中种子、幼苗、幼树、成树的空间和时间格局,进而在南亚热带森林检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相关假说。厚壳桂和黄果厚壳桂的种子扩散及黄果厚壳桂幼苗的建立格局与Janzen-Connell 假说不一致,幼苗在母树附近数量最多,随着距离增加,数量很快减少。厚壳桂和黄果厚壳桂的种子生产量差异不显著,且均有大小年现象,但二者种子室内萌发率分别为65%和99%,差异显著。因此前者比后者在野外幼苗数量明显多。二者种子的扩散格局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且动物对其种子二次扩散的影响不显著。黄果厚壳桂幼苗的建立受上下坡的影响不显著,其遗传多样性高,自交程度低。厚壳桂和黄果厚壳桂周转率分别为1.6%和5.6%,后者的周转率更高。本项目研究结果证明,黄果厚壳桂较厚壳桂从种子到幼树阶段更新能力更强。作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它们都可以成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改造的备选乡土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野猪和白鹇活动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更新的影响
城郊梯度下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天然更新过程与响应机制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固碳对降雨变化和氮添加交互作用的响应
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3个优势种的比较亲缘地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