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年,我们在国内率先报道了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病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病机以及与脑肠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IBS与FD重叠肝郁脾虚证与脑肠肽、遗传易感性及环境相互作用异常特征是什么?肝脾乘侮关系如何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扰乱IBS与FD重叠病证患者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这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以D-IBS重叠FD肝郁脾虚证为切入点,对800例D-IBS与FD重叠病证患者开展肝郁脾虚证与脑肠肽、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在整体和基因不同水平上,分别建立证候和方药效应的生物表征模型。在整体、组织、细胞及分子不同层面上深入探察肝郁脾虚动物模型的部分生物学特点,不仅可望填补本病中医"合病"藏象理论中肝脾相互关系研究的部分空白。而且,对于中医诊断客观化以及指导中医临床用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肠易激综合征(IBS)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相重叠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而目前针对IBS和FD重叠患者胃肠激素水平、遗传易感性、免疫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相关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究也未见报道。. . 我们对750例DIBS与FD重叠病证患者(230例健康对照)开展了系列研究,发现患者组抑郁、焦虑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病程五年以上患者占42.6%,大部分D-IBS重叠FD患者虽未达到诊断焦虑、抑郁障碍标准,但处于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精神心理变化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及局部免疫进而影响胃肠功能,而长期的疾病状态及认知-行为特征亦会加剧心理异常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调,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两病重叠发生及病情反复。DIBS 合并FD肝郁脾虚证各亚型分布以脾气虚亚型比例最高, 脾阳虚亚型次之. 肝郁脾虚证三亚型焦虑因子评分及总症状指数均显著升高,脾阳虚亚型及肝郁亚型抑郁因子评分亦显著升高, 肝郁亚型抑郁因子分显著高于脾气虚亚型.. 目前国内没有老年D-IBS重叠FD的研究报道. 我们研究发现老年D-IBS重叠F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胆囊收缩素、5-羟色胺、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显著升高,生长抑素水平显著降低;CD4下降,CD4/CD8下降;TNF-α、IL-6、IL-1β降低。对164例D-IBS与FD重叠患者白介素-10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及其血浆水平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研究发现. I L-1白介素-10 592位点A和I L-10血浆水平降低是罹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风险因素.. 动物实验发现痛泻要方合枳术丸可显著改善大鼠腹泻症状、增加糖水消耗百分比;可明显升高血浆中SS、5-HT含量,降低血浆中VIP含量(P<0.05,P<0.01)。痛泻要方合枳术丸可通过升高血浆5-HT、SS含量,降低血浆VIP含量,起到抗抑郁、抑制肠道蠕动,发挥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效应。. 本研究填补了本病DIBS 合并FD肝郁脾虚证胃肠激素水平、遗传易感性、免疫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关系等方面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及中医"合病"藏象理论中肝脾相互关系研究的多个空白。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中医肝郁-脾虚-肝郁脾虚证与疏肝健脾方的相关性研究
基于肠黏膜免疫LPDC-Th17活化致敏外周神经研究肝郁脾虚夹湿证PI-IBS的病理机制
肝郁脾虚证IBS-D内脏高敏感性中枢敏化机制及中药干预研究
IBS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中药复方干预的效应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