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通过室内培养和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微囊藻与其他藻种的生物光学特性差异,确定微囊藻的特有光谱特征。分析微囊藻不同生长速率时的固有光学特性变化规律,探讨其细胞生理特征变化与生物光学变化的响应规律,构建微囊藻细胞分裂能力强弱的光谱指示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MIE散射理论和Aden-Kerker理论实现微囊藻的光学特性理论模拟。最终建立基于遥感反射率的微囊藻的分裂速率、浓度及其细胞密度的遥感定量反演方法,这对于蓝藻水华的遥感预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铜绿微囊藻是内陆湖泊水华发生时的优势藻种,它的监测对预测水华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选择太湖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观测、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铜绿微囊藻与其他内湖泊常见藻种的光学特征差异,发现铜绿微囊藻在624nm有一个吸收峰,同时散射光谱在624nm具有散射谷和遥感反射率光谱中624nm的反射谷是其区别于其余四种藻的主要光谱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光谱相似指数(600nm~650nm)、偏最小二乘回归(450nm~700nm)和波段比值法(675nm和624nm)对太湖铜绿微囊藻含量进行定量遥感估测,反演误差最小可达10.36%;同时,针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结构特征,构建了铜绿微囊藻的光学特性均匀球形模拟模型和两层球形模拟模型,模拟的吸收和散射的误差小于5%。两层球形对铜绿微囊藻后向散射模拟较均匀球形模型模拟精度更高。利用批量培养的方法观察分析了铜绿微囊藻对数期、稳定期、衰退期固有光学量和表观光学量的变化差异,发现700nm处的遥感反射率在不同生长阶段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发现吸收系数与后向散射的比值a_total (539)/b_b (539)与铜绿微囊藻生长速率存在很好的相关性。这可为中国内陆湖泊微囊藻水华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和必要的技术手段。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湖泊蓝藻水华暴发期微囊藻毒素遥感定量估算模型研究
太湖水域产微囊藻毒素蓝藻的分子识别和定量监测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及成像技术对铜绿微囊藻细胞内微囊藻毒素的识别与分布研究
蚌肽聚糖识别蛋白消减微囊藻毒素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