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基因治疗心肌梗死已进入临床前期研究阶段,而对其早期疗效的无创监测还处于探索阶段,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心梗后新生血管生成情况,对于缩小梗死面积、阻止心肌重塑意义重大。RGD肽能特异性地与αvβ3整合素结合,后者在新生血管特异性高表达。FPPRGD2性能优越,在美国已经被FDA批准用于临床,但常规的18F标记肽因制备时间长,合成步骤繁琐,阻碍其广泛应用。本研究拟通过化学合成对其结构进行修饰,获得NOTA-PRGD2,用18氟化铝直接标记,首次制备18F-FAl-NOTA-PRGD2,并用其作为整合素的靶向分子探针,对VEGF联合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猪梗死心肌进行PET显像,实时监测1天~3个月心梗区新生血管生成情况;通过制备这种一步法标记分子探针的药盒进行PET显像,动态、无创地监测新生血管的形成,对临床监测心梗治疗早期效果、优化治疗方案及预后判断,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
目的:血管再生在心肌梗死后的机能重建上起重要作用。αvβ3整合素在新生血管生成的过程中高表达。本研究目的在于用血管生长因子(VEGF)和/或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心肌梗死后,利用18F-AlF-NOTA-E[PEG4-c(RGDfk)]2(Alfatide II)标记的αvβ3整合素进行PET分子成像监测心肌梗死后的血管再生。方法:把16只进行过左冠状动脉结扎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VEGF治疗组、BMSCs治疗组和VEGF + BMSCs治疗组。心肌梗死诱导成功标准定为:心电图ST段升高,99mTc-MIBI标记的 SPECT心肌显像显示心肌供血缺损。Alfatide II PET用来检测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管再生情况。PET显象结果最终由组织的生物分布、放射自显影、免疫荧光染色来验证。结果:治疗第一周,在四个组均观察到心肌梗死区RGD肽示踪剂摄取增高。三个治疗组大鼠体内梗死心肌摄取Alfatide II示踪剂与正常心肌摄取Alfatide II示踪剂之比明显高于对照组(VEGF组3.94 ± 0.20,BMSCs组 3.77 ± 0.16 ,VEGF + BMSCs组4.86 ± 0.08 ,对照组3.01 ± 0.03)。可见联合治疗组摄取比明显高于两个单因素治疗组。4周后,联合治疗组仍然保持高摄取比(VEGF + BMSCs组4.48 ± 0.11 ,对照组2.86 ± 0.13, VEGF组 3.44 ± 0.11,BMSCs组 3.51 ± 0.05)。放射自显影结果与PET显像结果一致。免疫化学染色显示腺病毒携带的VEGF蛋白在心肌中表达。血管密度和αvβ3整合素的表达以免疫荧光染色测定的CD31 and CD61衡量,其结果与PET显像结果一致。结论:18F-alfatide II PET显像可以检测VEGF 基因和BMSCs治疗梗死心肌的血管再生。这项研究提示未来可用非侵入性检查PET显像检测心肌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CTP联合PET-CT监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与靶向治疗的实验研究
新型报告基因系统 hERL-FES PET/CT显像监测心肌缺血细胞/基因联合治疗的实验研究
Toll样受体5靶向的新型核分子探针制备及实时监测同种排斥的分子机理
新型c-MET靶向小分子喹啉类探针18F-AZC PET/CT监测非小细胞肺癌C-MET TKI分子治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