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和经济增长,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属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现代农产品供给链形式日渐成为市场主导模式,小农户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加剧了小农户的"边缘化"。2008年三鹿事件暴露了我国农产品供给链的质量安全隐患,并将我国奶业推入困境。如何在食品安全要求日益紧迫的背景下正视传统养殖与现代化养殖模式并存这一现实、协调奶农、奶站和奶企关系、保护奶农利益成为解决中国当前奶业困境的核心问题。本研究旨在以奶业供给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游奶农和奶站进行问卷追踪调研,深入分析中国奶业链各主体建立和改善协调机制的制约因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奶业链治理结构,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奶业竞争优势、保障奶业食品安全和农民福利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本研究将利用特有的数据结构和研究基础评估三鹿事件及国家《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全国奶站整顿和饲料专项整治行动等政策措施对奶业链上游微观主体的影响,
2008年三鹿事件暴露了我国农产品供给链的质量安全隐患,并将我国奶业推入困境。三鹿事件后,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旨在通过政策干预与扶持,稳定奶业生产,实现养殖模式转变,提升中国奶业的国际竞争力。本研究以泛北京地区(北京、河北、天津)为例,以奶业供给链上游各主体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该区域2000-2010十年期间奶牛养殖的动态变化,定量分析了三鹿事件及各项政策对奶业供给链上游各主体的影响,深入探讨了中国奶业链纵向协调机制的制约因素,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奶业链治理结构,进一步提升我国奶业竞争优势,保障奶业食品安全和农民福利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三鹿事件及各项政策对样本地区原料奶生产及组织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鹿事件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整顿措施有效地避免奶业生产出现倒退,其中奶站清理及整顿措施很好地稳定了原料奶收购,避免了奶农由于销售问题而退出养殖。但是研究同时发现直接生产补贴政策收效甚微。.发现三鹿事件后,奶牛养殖模式逐渐由农户分散经营的庭院模式转型为规模化、集中化的小区养殖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小区养殖降低了监督成本,有助于加强原料奶生产和流通的监管,提高原料奶的可追溯性。但是研究同时发现距离造成的不方便以及小区经营管理者与农户之间的冲突和经济纠纷成为奶牛养殖小区模式的突出问题。养殖小区作为家庭经营和公司化经营的中间过渡形式仍然缺乏相应的利益链接和协调机制。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奶业竞争力,除了生产扶持和补贴政策,国家同时需要权衡各种养殖模式,制定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奶业发展政策。.截止到2012年底,本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其中,已公开发表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SCI/SSCI国际学术期刊论文4篇,其中包括Food Policy, China Economic Review (CER),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JDS)等期刊。已发表的四篇论文中,影响因子2.0以上的有三篇,其中JDS五年内平均影响因子2.9,是国际奶业研究的重要核心期刊。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风筒悬挂位置的数值模拟
乳制品进口对中国奶业影响机理:国际传导、产业链冲击及对策研究
科技进步对奶业收入分配影响研究
基于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奶业价值分配机制研究
中国制造业发展与升级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