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奶业价值链利益分配不均衡,影响了奶业的稳定发展,因此从价值增值与价值贡献率角度来探究其结构与机理,进而提出合理分配机制十分必要和重要。本研究提出"根据奶业价值链各个环节对产品增值的贡献率进行利润分配可以提高奶业的稳定性"的假设。以研究如何建立奶业价值链合理分配机制为目的,在界定奶业价值链管理内容基础上,运用价值链和图析法,研究奶业价值链的结构、机理以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成本收益法,分析当前奶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价值分配现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价值增加量和价值贡献率模型,利用调研数据和统计数据,计算奶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加量和价值贡献率;根据价值贡献率判定价值分配的合理程度,并以贡献率为标准调整奶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利润分配,最后依据调整方案提出建立奶业价值合理分配机制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完善奶业政策、促进奶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其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农业产业领域的研究。
利润分配问题作为产业链中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产业链的稳定与发展。奶业产业链较于其他行业有其特殊性,上游原料奶供应者组织松散,中游乳制品加工企业一支独大,下游的经销商扼住销售渠道,整个产业链利润分配处于扭曲状态。因此,深入剖析利润分配问题对奶业产业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按照项目计划的安排,界定了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以及奶业产业链的概念内涵,以占乳品销售收入65%以上的液态奶为例,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呼伦贝尔等地的奶农、奶站、乳品加工企业和超市展开了调研,确定了奶业产业链的结构模式以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根据调研的成本收益数据分析了奶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企业以及乳品零售商三个环节的收益形成以及利润分配现状,并分析了造成这种分配现状的根本原因。通过收益共享契约模型的引入,实现液态奶产业链的整合,即在保证各环节主体收益的前提下,使得各主体能自主、自愿加入合作模式,并通过模型中收益留存份额比例的选择,给出利润分配的合理区间。进而,利用Shapley值分析方法,根据参与合作主体对整体产业链利润贡献程度的大小,在可行的分配区间内找到在现有条件下唯一的合理分配方案,解决了收益共享模型最终分配方案不唯一的问题。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1.当前液态奶产业链利润分配状况为:超市>奶农>乳品企业;2.引入收益共享契约模型后,产业链的总体利润较非合作时有明显改善,提高了12.49%;3. 合理的分配区间是超市留存收益的比例≥47%,将余下≤53%的收益支付给乳品企业,而乳品企业将这部分收益在46.4%-50.2%之间进行留存,将余下的收益支付给奶农;4.Shapley值法给出了唯一的产业链利润分配方案,奶农获得总利润的24.5%,乳品加工企业获得总利润的23.7%,超市获得总利润的51.8%。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降低液态奶产业链各环节的成本,加强液态奶产业链各环节的相互合作,建立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以及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和议价能力等合理分配奶业产业链利润,促进奶业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发表了署名自然基金项目资助的研究论文11篇,其中SCI论文1篇,CSSCI和CSCD论文5篇;参加国际会议2次,国内会议6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中国奶业协会优秀论文奖2项;形成奶业资料库1个,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这些工作为完成余下的自然基金项目奠定了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科技进步对奶业收入分配影响研究
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的机制、路径与政策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视角
IT环境下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研究
基于价值链的网络财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