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龙眼是中国南方的重要特色果品,但荔枝蒂蛀虫危害严重。由于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现有技术手段难以对其进行经济、有效的防治。复合种植系统是害虫生态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建立复合种植系统对荔枝害虫进行生态调控,并以单一种植园为对照,从植物多样性与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稳定性关系的角度,对其控害作用及机理进行了一些研究。本项目拟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参照系统,进一步研究果园生草的生物学特性和化学特性对荔枝蒂蛀虫种群的生态调控作用。通过调查比较不同复合种植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种群及其天敌群落的种群动态、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测试生草对荔枝蒂蛀虫及其主要天敌的行为、生长发育、生殖、时空分布的影响,分析其与生草化学成分和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以探索相生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的内在规律,为今后构建优良的荔枝复合种植系统,以生态调控的策略控制荔枝蒂蛀虫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荔枝蒂蛀虫是荔枝和龙眼上的重要害虫,且防治困难。种植系统多样性是害虫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于2012年1月到2015年12月以广东省从化市黄围村的荔枝园(总面积30亩)为样地,研究探讨复合种植系统对蒂蛀虫的控制作用。在此试验园内,通过调查发现27种生草植被。通过本底调查,了解荔枝树和自然留草上节肢动物群落(主要调查自然天敌)的周年动态。本底调查结束,将果园分成3部分,分别建设成旋扭山绿豆、藿香蓟和自然留草的荔枝复合种植系统,并对荔枝树和草上的节肢动物群落(主要调查自然天敌)的周年动态进行定期调查和对比。.研究结果如下:.1.荔枝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本底调查,共获得节肢动物标本3542号,分属于15目113科204种。其年发生动态明显有两个高峰期,呈“双峰型”。主要以4~6月的高峰为主。蒂蛀虫及其优势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比较结果表明:蒂蛀虫与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数量与时间和荔枝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2.采用DNA标记技术,田间检测并结合室内试验对捕食性天敌对蒂蛀虫的捕食效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8类群32种捕食性天敌中,六斑月瓢虫、大银腹蛛、龟纹瓢虫、斜纹猫蛛对荔枝蒂蛀虫具有明显的捕食作用。.3. 2015年每月对3个复合种植系统的节肢动物总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藿香蓟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个体总数,都明显高于另两个系统,山绿豆系统中的物种个体总数最少,但个别天敌数量有优势。3个系统中天敌的种类和数量也有较大的差异,控制蒂蛀虫的有效天敌的总体数量以藿香蓟系统中最多,333个,明显高于另两个系统。除上述天敌之外的其它天敌的总体数量仍以藿香蓟系统中最多。天敌发生量及高峰期与植物花期有一定关系。.4. 用SPME和GC-MS分别提取和分析了山绿豆、藿香蓟和假臭草的叶、花和茎挥发物的化学成分。山绿豆的叶和茎没有提取到挥发物,藿香蓟和假臭草的挥发物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差异,藿香蓟以烃类和醇类为主,假臭草以烃类和苯、萘化合物为主。醇是易引诱昆虫的一类物质,以六斑月瓢虫和黑头酸臭蚁为试虫,用Y-型嗅觉仪测定显示藿香蓟对两种试虫均具有很强的引诱作用。.综上所述,藿香蓟等可产生一些特殊的挥发物,以吸引蒂蛀虫的自然天敌于荔枝园中,从而对其进行控制。这为筛选相生植物建立复合种植系统,从而对重要害虫进行生态控制具有良好的参考作用。相关工作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荔枝蒂蛀虫寄主保守选择的嗅觉分子机制
荔枝蒂蛀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化学机制研究
荔枝蒂蛀虫性诱剂应用基础研究
荔枝蒂蛀虫对溴氰菊酯代谢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