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是荔枝生产上危险性最大的害虫,目前在生产上依赖大量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农药残毒十分严重,已成为制约荔枝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项目拟研究荔枝蒂蛀虫与寄主植物间的化学信息机制,重点是对与荔枝蒂蛀虫寄主选择行为有关的挥发性信息物质进行研究。通过室内生测试验比较分析荔枝蒂蛀虫对不同寄主植物、不同品种等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采用室内GC-EAG系统和田间诱捕试验对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及其对荔枝蒂蛀虫行为反应的影响进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寄主植物的挥发性信息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在荔枝蒂蛀虫寄主选择行为中的作用,力求阐明荔枝蒂蛀虫与寄主植物间的化学通讯机制,为荔枝蒂蛀虫田间行为调控策略提理论依据。在生产实践上,可运用这些具有引诱作用的信息物质对荔枝蒂蛀虫进行诱杀或作为农药增效剂,提高防治效率。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是荔枝生产上危险性最大的害虫,目前在生产上依赖大量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农药残毒十分严重,已成为制约荔枝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项目在室内研究了荔枝蒂蛀虫对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通过室内生测试验比较分析了荔枝蒂蛀虫对不同寄主植物、不同品种等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寄主植物嫩梢和果实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检测,明确了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成分;采用GC-EAG系统测定分析了寄主植物挥发物对荔枝蒂蛀虫产卵行为的活性物质,从而推断出了存在于荔枝果皮挥发油中对荔枝蒂蛀虫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可能是α-姜烯、α-姜黄烯、右旋大根香叶烯、α-香柠檬烷、(E)-β-金合欢烯,在荔枝和龙眼嫩梢中对交配后荔枝蒂蛀虫雌成虫有活性的6种成分可能是α-咕吧烯、(-)-石竹烯氧化物、1,10-癸二醇、分子式为C15H24的未知烯类、β-杜松萜烯和愈创木烯。通过田间诱捕试验表明,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荔枝蒂蛀虫的行为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本项目通过研究了荔枝蒂蛀虫与寄主植物间的化学信息机制,明确了寄主植物中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具有引诱活性的挥发性化合物,在生产实践上,可运用这些具有引诱作用的信息物质对荔枝蒂蛀虫进行诱杀或作为农药增效剂,提高防治效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荔枝蒂蛀虫寄主保守选择的嗅觉分子机制
化学感受蛋白CSPs在荔枝蒂蛀虫产卵行为中的功能研究
荔枝蒂蛀虫性诱剂应用基础研究
复合种植系统对荔枝蒂蛀虫的生态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