酯型儿茶素合成代谢基因的挖掘,是开发高含量酯型儿茶素茶树资源的基础。酯型儿茶素合成分子机理尚未明晰。我们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首次从酶学角度证实了酯型儿茶素的合成和水解途径。本项目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利用蛋白质分离纯化、质谱鉴定等技术,对酯型儿茶素合成与水解相关酶UGGT、ECGT和GCH进行分离纯化,并分析其酶学和结构信息;采用功能克隆和同源克隆策略,从茶树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与酶基因及其调节基因的候选EST和ORF序列;利用qRT-PCR技术研究候选基因的表达与儿茶素合成代谢的相关性,进一步确定与酯型儿茶素合成代谢相关的基因;克隆基因全长;通过原核表达、体内过量表达和RNAi干扰、酵母双杂交等技术,验证基因功能。本研究对于探明酯型儿茶素合成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并对我国茶树优质基因资源的挖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根据项目任务书中的研究内容,本项目开展了以下工作:①首先采用酶蛋白分离-纯化-蛋白质胶条MS/MS测序-转录组筛选的策略,从茶树和葡萄中获得了若干个ECGT和GCH 候选基因。②利用候选基因信息,依托课题组和依托单位已经构建的茶树基因组全长ORF数据库和转录组cDNA数据库,比对、筛选与酯型和非酯型儿茶素合成和水解相关的候选基因,并从中筛选到63个与茶树类黄酮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和73条MYB和49条bHLH转录因子基因,59条茶树SCPL基因和130条茶树UGT基因,大量的GCH 相关候选基因。③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其中与茶树酚类物质合成相关的结构及调节基因(大多数基因正在进行功能分析,因此暂时没有登录)。④利用qRT-PCR和转录组测序、代谢组UPLC-3QMS/MS测试技术,系统研究了这些基因在茶树不同器官、叶片不同发育时期、环境因子诱导的表达模式与茶树酚类物质合成与积累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茶树酚类物质的合成与积累具有组织器官和发育特异性,诱导表达特异性。⑤利用酸水解和硫解技术,结合RP-HPLC-TOF-MS、NP-HPLC 、UPLC-QQQ-MS/MS、MALDI-TOF-MS、13C-NMR, 和 1H-NMR分析鉴定技术,对茶树不同器官的缩合单宁PAs(聚合态儿茶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发现,茶树酚类物质的合成积累的确存在显著的组织器官特异性差异,即茶树叶片中是以游离的B环三羟基的没食子酰基化儿茶素合成积累为主,其中EGGT和F3’5’H酶是关键酶;而在根中则以聚合的B环二羟基的非没食子酰基化儿茶素合成积累为主,即主要积累聚合的儿茶素PA,在根中缺少EGGT和F3’5’H酶,推测存在涉及PA合成的儿茶素聚合酶类。⑥利用原核表达、酵母真核表达体系、烟草和拟南芥转基因体系,验证了绝大多数结构基因和相关转录因子的功能。本项目基本完成了项目任务书预定的研究内容,明确了酯型儿茶素合成代谢的分子调控机制,明确酯型儿茶素生物合成和水解的生化及分子机制。本项目达到了项目立项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3名,硕士6名。在国外期刊上发表7篇文章,国内期刊发表13篇,授权专利3项,正在申请专利5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次。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茶树体内聚合态儿茶素合成途径和积累规律的研究
茶树中ERF类转录因子对儿茶素合成调控的机理研究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云南茶树中酯型儿茶素亚细胞水平的定位研究
分子识别中空纤维膜分步萃取分离天然酯型儿茶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