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假说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并以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研究目标,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药复方"双参通冠方"为研究对象,应用Beagle犬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探讨不同给药方式下Beagle犬心功能经时药效指标、血流变经时药效指标、血小板聚集经时药效指标和代谢组(氨基酸和脂类成分)经时指标变化情况,并与血浆中16个化学成分的PK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寻找出复方指征成分和作用机制,结合中医药理论阐释其配伍机制,从而为"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假说提供实验支撑。
中药复方是一个由多种药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因其对疾病特殊的治疗作用,其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引起世界学者的兴趣。目前,与功效相关的物质基础研究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如全成分论、多成分论、有限成分论等等。但这些物研究忽视了模型动物与正常动物区别,药效指标单一,缺少复杂体系下多成分的检测,因此难以全面反映复方的药理作用。本课题组认为中药复方本身所含的化学成分是固定的、绝对的,但其药效成分是变化的、相对的,因此要以动态的观点结合中药复方具体的应用环境来认识其功效。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必须与其特定功效紧密结合,这种物质基础分别由代表不同药理指标的指征成分所体现,整合、分析药理作用与指征成分的对应关系,即有可能阐释中药(复方)的功效及其物质基础。.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中药复方指征药代动力学的概念,该假说是以中药复方在体内发挥作用的机制为黑箱系统,将各成分的药代动力学数据为该系统的输入,多指标的药效动力学产生相应变化的数据为输出,通过定量描述成分和药效并结合适当的数学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其间的关系和规律。该思路的核心在于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必须与模型动物相结合、与特定功效相结合、与吸收进入体循环、在靶器官分布的药物成分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通过合适的数学分析方法才能得到科学的结果。在上述思路的指导下,项目组以双参通冠方为研究对象,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理学和药物成分的相关研究。双参通冠方通过对16种化学成分的血药浓度和24个药效指标的经时变化确定了12个指征成分,在此基础上又从L-型钙通道和缺氧复氧细胞模型上对指征成分进行了验证。为研究指征成分体内配伍规律,本课题又从七组不同给药方式对复方进行了体内过程分析,从而确定了配伍的药代机制。.在本项目的支撑下发表学术论文7篇,申请专利1份,以本课题研究内容为主体获得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1项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动物响应亚磁场的生化和分子机制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中药活性物质指征药代动力学“探索性研究
均衡释放的中药复方缓释制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有效中药复方功效的指征性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方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