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8+1"城市圈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对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时空演化分析的基础上,以PSR为基本框架,运用DELPHI法构建土地资源"集约-生态"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生态"利用水平进行评判;结合武汉城市圈内湖泊众多,河网密布的特点,并综合考虑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交通网组成的"1小时交通圈"对生产、生活、聚居的影响,提出土地"集约-生态"利用模式,运用多目标规划方法(MOP)调整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建立基于城市圈主体功能分区、交通网络构架、自然资源禀赋(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污染排放最大负荷)的武汉城市圈耕地、林地、水域、城镇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等六种主要用地类型的优化配置模型,并提出调控战略方案。
武汉城市圈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展其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与优化配置研究对服务“两型”目标与“生态型城市群”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系统梳理了国内城市群土地利用研究的近今进展,运用GIS和RS技术分析了项目区1990、2000和2009年土地利用时空特征,获取了武汉城市圈“建圈”前后土地利用时空演化信息,重点测度了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独立建设用地等三类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并刻画了沿不同类型交通干线的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格局特征,为开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1990-2009年间,建设占用耕地和水域、耕地与水域之间相互转化是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转移类型。(2)1990-2000年间,武汉城市圈尚未出现城镇规模化扩张倾向,土地利用变化缓慢;2000-2009年间,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明显加快,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加剧。(3)各城市内部城镇用地、独立建设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增长幅度最为缓慢,占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重逐渐减小,且在鄂州、仙桃、潜江和天门4个地区规模有所减少,表明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逐渐优化。(4)2000年以后,武汉城市圈城乡建设用地斑块密度、破碎化程度和边界复杂程度增加;城市圈核心圈层半径从10km范围扩大至20km左右,20-90km半径范围内城镇用地规模大幅度扩张,形成了武汉城市圈紧密联系圈层;与前一时期相比,独立建设用地在紧密联系圈层出现用地规模高值区的连绵分布状态,而核心圈层其用地面积锐减,表明工业用地外推趋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集聚特征初现;城乡用地空间扩展主要方向集中在以黄石为中心的黄(石)鄂(州)黄(冈)东部城市组团;研究期内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在大部分地区呈随机分布模式,城市圈中部城镇用地和独立建设用地的空间集聚特征发生变化,西部汉川、仙桃、天门和潜江农村居民点连片聚集特征则保持不变;在城市圈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交通干线类型对城乡建设用地扩展的影响半径和影响方式存在差异。上述研究结果为开展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5)研究提出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生态利用模式,将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格局划分为四类集约生态用地区,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思路。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土地资源禀赋空间异质、资源错配与效率改进: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信息流的时空整合模式研究
大城市“次区域生活圈”建构标准及空间组织优化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基于生态位与多智能体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