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网络视角下特大城市就业—居住的空间匹配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51478189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78.00
负责人:赵渺希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批准年份:2014
结题年份:2018
起止时间:2015-01-01 - 2018-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付磊,汤黎明,费彦,俞礼军,翁奕城,周旋,徐高峰,钟烨,王龙
关键词:
空间匹配城市空间特大城市多中心网络就业—居住
结项摘要

The project regards the spatial match of the job and housing in megalopolise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By adopting the technical routes which include the scene model construction, empirical case analysis, mechanism analysis and plann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his project will explore the function relation between job and hous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polycentric networks. 1) In the par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searches, the study sums up the scene model of job-housing spatial mat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agglomer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with the spatial proximity principle of job and housing. 2) In the part of empirical research, we take Guangzhou as the main case city, use the census data and questionnaire data in different time sections to carry out specific research of polycentrism and job-housing matching: firstly, analyze the polycentric spatial evolution trend, study the professional functional agglomeration and network absorbing ability of secondary center;sencondly, explore the basic characterizations of job-housing mismatch in polycentric city, study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job-housing matching from three dimensions: commute efficiency,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employment accessibility. 3) In the mechanism analysis and planning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theory research and empirical research, we analyze the internal association between job-housing spatial mismatch and polycentric performance in megalopolises. The study feedbacks desirable pattern of employment-housing spatial matching and eventually provide planning suggestions for polycentric functional improvement of metropolitan job-housing system.

本项目以特大城市就业-居住的空间匹配为研究目标,采用情景模式建构、实证案例检验、作用机制解析、规划政策建议的技术路线,探索多中心网络视角下就业-居住的功能组合关系,研究内容包括: 1)在理论研究层面,以职住空间邻近为约束条件,通过文献考证,从就业门类集聚、社会阶层融合的角度归纳出多中心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匹配的情景模式; 2)在实证研究层面,项目以广州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时间截面的普查数据和问卷访谈资料,剖析多中心的空间演化趋势,研究次级中心的专业性功能集聚和网络吸聚能力,并从通勤效率、居住隔离、就业可达性三个维度研究职住匹配的演化过程; 3)在机制解析与规划建议方面,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相关内容,解析特大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失配与多中心绩效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反馈生成合意的职住空间匹配模式,最终为特大城市培育多中心的就业-居住体系提供规划建议。

项目摘要

多中心城市被认为是缓解大都市地区职住通勤问题的一种空间模式,但在规划实践中,往往片面强调“田园城市”的分散理念,自足性的职住议题也仅关注就业、居住的总量平衡,忽视了规模集聚的正向外部性、职住空间匹配的结构性问题。本项目基于就业门类的结构性问题,对多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交通组织进行了理论梳理,辨析了多中心职住空间的组合模式;研究发现,职住完全匹配的多中心(组团)模式存在明显的理论冲突、无法付诸规划实践,进而提出了非完全结构匹配的多中心职住假说模型:即在就业多中心均衡性的前提下,保障通勤距离受限群体的职住邻近性、满足本地居民的就业设施的类型完善,并通过就业中心的专门化集聚实现 “整体大于局 部之和”的多中心优势。最后重点以广州为例,利用人口普查数据、交通刷卡大数据、企业名录数据,运用假说模型进行了多中心职住匹配的实证探索。研究发现,2000-2010年期间广州的城市空间结构在就业 总量、设施分布上有一定的多中心演化趋势,但在就业功能专门化集聚、保障短距离通勤群体的维度上明显不足,致使广州市综合性的多中心指数出现了下降。.研究认为,居住是城市社会空间的表达,就业是城市经济空间的反映,因此探索多中心的职住功能匹配问题,不能将其等同于职住的总量平衡,而应剖析就业、居住所投影的城市空间运行机制,为就业—居住的功能匹配寻求合意的理论模型。.此外,针对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的空间网络组织、低职业群体(通勤距离受限)的空间分布、职住空间关联的静态交通组织、城市空间的大数据研究等技术议题,项目还衍生了研究论文、发明专利等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SCI、CSSCI期刊、获得国际PCT授权专利。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2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DOI:10.12198/j.issn.1673 − 159X.3895
发表时间:2021
3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DOI:10.11821/dlyj020190689
发表时间:2020
4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18
5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DOI:10.11821/dlyj201810008
发表时间:2018

赵渺希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51108184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基于“介入机会”理论的特大城市“居住-就业”出行模型及空间匹配度研究

批准号:51308280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何仲禹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就业-居住"共轭视角下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模式研究——以苏南地区为实证

批准号:51178097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吴晓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中国城市中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问题: 以北京和深圳为例

批准号:70603017
批准年份:2006
负责人:郑思齐
学科分类:G0413
资助金额:18.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城市网络视角下我国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批准号:41501177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刘行健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