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介入机会”理论的特大城市“居住-就业”出行模型及空间匹配度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5130828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5.00
负责人:何仲禹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南京大学
批准年份:2013
结题年份:2016
起止时间:2014-01-01 - 2016-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翟国方,范晨璟,吴婧,张银银,陈静
关键词:
空间匹配出行模型介入机会就业居住
结项摘要

Large cities in China are experiencing unprecedented transformation: accompanied by the fast urban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of housing, the commuting problem has become a serious issue that is restricting the cit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aspects like transport, environment and living cost. The present research applies the intervening opportunity theory and the spatial rank model, and interprets the job and residence places as the "opportunities" in a city, thus to construct a new theoretical model to explain the observed commuting behavior and job-housing spatial relationship. From 7500 individual households data in 3 large cities (Beijing, Nanjing and Shantou) and a perspective of the regularity of human intra-urban movement, the research employs GIS technique to reveal the universal pattern of "job-housing" mobility in different cities with varied scale and population. It tries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ial and employment land uses on the commuting behavior, and further redefines the degree of spatial match of these two land uses. Using a multi-logistic model, the research analyses the factors which lead to the mismatch and implies some policies to optimize the urban structure and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伴随快速城镇化和住房市场化而日益突出的特大城市居民"居住-就业"出行问题已成为从交通、环境、生活成本等方面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应用"介入机会"(intervening opportunity)理论和"空间秩"(rank)模型,将就业和居住场所阐释为城市空间中的"机会点",构建解释大城市通勤行为模式和职住空间平衡的新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北京、南京、汕头三个城市的7500份微观家庭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试图从人类出行规律的视角分析不同规模的城市中"居住-就业"出行的共同模式(pattern),进而把握居住和就业用地的空间分布关系在决定此类出行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定义两类用地的"空间匹配度",利用多元logistic模型侧重从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公共政策上分析造成两者不匹配的原因并探讨"居住-就业"用地布局及通勤出行的优化策略。

项目摘要

研究我国特大城市的职住平衡和通勤出行对改善城市交通条件、科学规划用地布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从全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利用介入机会学说,发现不同城市居民的通勤行为均能够用以空间秩为变量的倒数函数描述,从而提出了在城市规模和个人属性差异背后更为本质的职住出行共同规律,指出影响通勤出行的关键要素并非空间距离,而是城市中就业或住房机会的相对密度,构建了研究此类问题的新机制。在此基础上,课题提出了能够有效回避尺度效应的评价职住平衡的新方法——空间匹配指数(M-Index),并在北京、南京、汕头三个案例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课题首次通过三个特大城市的对比,利用ArcGIS技术,定量解明了不同城市居民通勤出行的时空特征,识别了不同城市的居住与就业空间结构,通过大量微观数据,比较了特大城市中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通勤行为的不同特点。最后,本课题使用统计模型,较为系统深入地分析了影响城市职住平衡的公共政策,包括居住保障性住房的低收入居民的职住分离问题;双职工家庭的职住出行特征;城市用地混合性、公共交通设施和道路网系统对优化职住空间平衡的作用。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2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DOI:10.16285/j.rsm.2019.1280
发表时间:2019
3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DOI:10.11821/dlyj020190689
发表时间:2020
4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DOI:10.12062/cpre.20181019
发表时间:2019
5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基于公众情感倾向的主题公园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伏尔加庄园为例

DOI:
发表时间:2022

何仲禹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多中心网络视角下特大城市就业—居住的空间匹配研究

批准号:51478189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赵渺希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7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中国城市中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匹配问题: 以北京和深圳为例

批准号:70603017
批准年份:2006
负责人:郑思齐
学科分类:G0413
资助金额:18.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北京市居住——就业空间结构及其交通效率研究

批准号:40871076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孟晓晨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3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信息时代中国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变化研究

批准号:40971094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甄峰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