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极端环境下昆虫的适应演化——叶甲与熊蜂飞行器官的不同形态适应机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672347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4.00
负责人:葛斯琴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6
结题年份:2020
起止时间:2017-01-01 - 2020-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林美英,任静,阮用颖
关键词:
飞行器官特殊环境昆虫形态适应
结项摘要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two different insect groups, Chrysolina Motschulsky of Chrysomelinae, Chrysomelidae, Coleoptera and Bombus Latreille, Apidae, Hymenopterae in alpine extreme environment are focused by integrating micro-CT,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transcriptome techniques and co-evolution analysis. The three issues are mainly addressed: 1.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reversibility testing of the insects during their adaptation to alpine environment. 2. The co-evolution among the different morphological structures of the insects. 3. The co-evolution between insects and alpine environment. Finally, the co-evolution between important structures themselves and alpine environment will be verified, also the new methods to analysis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 will be provided.

本项目着眼于昆虫的飞行器官对高原极端环境的形态适应,选择两种适应性进化完全不同的代表类型,即鞘翅目叶甲科金叶甲属(代表翅退化、飞行能力减弱的类群)及膜翅目蜜蜂科熊蜂属(代表翅完整、飞行能力增强的类群)昆虫,借助显微CT、计算机三维重建、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现代形态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生物信息学中的共进化及转录组学研究方法等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集中解决以下关键问题:1)昆虫对高山的适应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这种变化是否为可逆的?2)昆虫在高山适应过程中,其身体重要结构之间的共进化关系是什么?3)昆虫与高山环境的共进化关系是什么?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验证和发展昆虫的重要形态结构之间及与高山环境的共进化关系,也为形态差异性研究的方法及途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项目摘要

本项目选择了两种适应性进化完全不同昆虫作为研究对象:鞘翅目叶甲科(代表翅退化、飞行能力减弱的类群)和膜翅目蜜蜂科(代表翅完整、飞行能力增强的类群)昆虫,借助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显微CT、三维重建、高速摄像等现代形态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开展对叶甲和熊蜂形态学、行为学、分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我们对金叶甲属(Chrysolina)进行系统分类研究,鉴定并描述了金叶甲属32个新种,修订了中国金叶甲属昆虫名录,此项研究推动了金叶甲属内的亚属划分与新种发现等工作。同时通过叶甲后翅模块化的研究,发现后翅的近端区与远端区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更好地协助不飞行时后翅的横向折叠。经过甲虫后翅折叠展开行为的研究,发现后翅展开时间与虫体质量正相关,且折叠策略的变化与后翅顶端区翅脉的分布和形态相关,因此模拟推演了甲虫后翅展开的液压机制,该机制对仿生学领域中自动折叠装置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此外通过对具有飞行多态性的叶甲昆虫胸部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发现了6种叶甲的前胸外骨骼结构相似,但不飞行叶甲的前胸肌肉系统比可飞行叶甲复杂;但可飞行叶甲的间接飞行肌较发达,不飞行叶甲则完全消失,这说明了叶甲丧失飞行能力的适应性特征主要反应在具有直接飞行功能的后胸形态上。在对熊蜂的研究中,我们主要针对熊蜂属多物种多级型胸部的比较形态学展开。研究表明,虽然不同物种及不同级型中胸部飞行肌的数量一样,但肌肉的状态不完全相同,其中雄性高原熊蜂的间接飞行肌比平原物种更发达,我们推测其形态跟所处的环境及其分工有密切关系。随后对熊蜂飞行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量化其行为能力,发现熊蜂在同一级型的不同飞行状态(起飞,悬停等)下振翅频率无明显差异,但因分析结果尚不完全,最终结果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本项目已发表SCI论文1篇,已接收的论文1篇,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相关毕业论文3篇。在此期间,本项目完成了人才培养9人:3名博士后、1名博士、4名硕士和1名本科生。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DOI:
发表时间:2017
2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DOI:10.12062/cpre.20181019
发表时间:2019
3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DOI:10.11821/dlyj201810008
发表时间:2018
4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19
5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DOI:
发表时间:2021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叶甲科幼期比较形态学研究及其形态适应演化

批准号:30470202
批准年份:2004
负责人:杨星科
学科分类:C0402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转录组比较分析揭示蝗总科昆虫对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

批准号:31872274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张道川
学科分类:C0402
资助金额:5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藏棕熊的行为生态适应机制

批准号:31272325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徐爱春
学科分类:C0403
资助金额:8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红树植物在潮间带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演化过程与机制

批准号:41130208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施苏华
学科分类:D0201
资助金额:310.00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