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roject is mainly focused on taxonomy and phylogeny of family Zoothamnidae (Protista, Ciliophora), which will be carried out by standard morphological and taxonomic research methods (in vivo observation and silver staining), with ecological and molecular biological research techniques. The research will include study of species and ecological diversity, experimental ecology, and multiple gene sequencing/analysis. Besides improving our knowledge of this family, the project aims also to discuss and figure out its exact phylogenetic pattern, the evolution order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their weights on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phylogenetic study.
本课题选取聚缩虫科作为研究对象,以形态分类学标准研究方法(显微活体观察结合各类银染方法)为基础,结合生态、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从聚缩虫科的形态与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实验生态学、及多基因测序分析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研究,在丰富对该类群生物基本认知的同时,期望通过形态学特征与分子信息的相互比对印证,进一步确认该科的系统发育模式,并探讨各分类学特征的分化次序及其在该类生物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中的权重。
本研究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结束,主要内容为利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的整合分类学方法, 对以聚缩虫科纤毛虫进行广泛采集、分离观察、形态信息及分子序列信息获取、物种鉴定以及该类群的系统发育分析。主要成果包括:1)共采集并鉴定以聚缩虫为核心的固着目缘毛类纤毛虫34种,其他伴生纤毛虫类49种,其中包含新种7个,新组合1个,恢复遗忘属1个; 2)获得具有对应形态学信息的SSU、LSU及ITS1-5.8S-ITS2等rDNA序列信息共120余条,并通过多基因联合分析及二级结构相似性比对,深入探讨并确立了聚缩虫科的系统发育模式以及与累枝虫科的进化关系;3)对纤毛虫分类学研究的关键性方法—蛋白银染色进行了完善,提高了成功率与染色效果; 4)对莱州湾近岸周丛生及底栖纤毛虫多样性进行了周期性调查,积累了一批原创性信息资料,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聚缩虫属与累枝虫属(纤毛门,缘毛目)的分类学与系统发生学研究
蔓藓科植物分类学修订及系统发育研究
中国肺衣科地衣的系统发育及分类学研究
中国卷虫责科分类和系统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