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对GERD发病机理的现代认识,单纯西医药治疗尚存在很多困惑。中医对本病的病机认识不够深入,辨证分型未见规范、统一的标准,影响临床疗效。我们在运用背俞指针疗法治疗GERD取得显著疗效的基础上,提出"任督二脉经气升降交会失衡是脾胃升降失衡致病的病机本质"的观点,并认为这种经气升降交会失衡与上消化道的动力障碍相关。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可通过检测穴位皮温变化而显示经脉循行路线,其轨迹与人体的机能调控密切相关。本项目将应用红外辐射成像技术、胃肠动力及胃电图检测技术,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及上消化道动力进行检测,揭示GERD的经络相关病机及背俞指针疗法治疗本病的机理。本研究目的在于提出GERD中医发病机理的新认识,为足太阳膀胱经背俞指针疗法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该疗法在其它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背景:目前现代医学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治疗尚存在症状改善不佳、病情易反复等诸多困惑,中医学对本病的病机认识不够深入,大多停留在“脾胃升降失衡致病”这一脏腑病机阶段,而据此立法的中药方剂治疗及传统中医外治疗法对本病的远期疗效仍然不甚理想。故而在采用足太阳膀胱经背俞指针(以下简称“背俞指针”)疗法治疗GERD疗效显著时,我们探讨其治疗本病的机制所在。. 方向:研究背俞指针疗法对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上消化道动力及症状积分的影响,为阐明该方法治疗作用的特点提供理论依据。 . 内容:将120例符合GERD诊断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背俞指针疗法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对上述患者进行治疗前后食管压力测定、24小时食管酸监测、胃电图检测及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测定;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结束后半年症状积分变化;分析背俞指针疗法对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及上消化道动力的影响结果。. 结果:GERD患者组膻中关元差值、大椎命门差值、任督二脉均温较健康人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且GERD患者任督二脉均温差值较健康对照组组明显减小(P<0.05);经背俞指针疗法治疗任脉均温下降、督脉均温上升,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差值增大,膻中关元差值、大椎命门差值减小;经治疗后,两组患者24h食管酸反流总时间百分率、酸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均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1),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两组主频率、主导功率较治疗前增高显著(P<0.01),节律紊乱系数均较前下降显著(P<0.01)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有效率达96.67%,高于对照组。. 意义:研究证明,“任督二脉经气升降交会失衡是脾胃升降失衡导致GERD发病的经络病机本质”,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恢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平衡的同时才能促进GERD患者上消化道动力的改善,深化了对本病的中医经络病机及脏腑病机与经络病机相关性的认识,并据此改进及创新了一种治疗GERD有效、易于推广、远期疗效显著的中医外治疗法。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端壁抽吸控制下攻角对压气机叶栅叶尖 泄漏流动的影响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大鼠SCF-c-kit-ICC/PLC-Ca2+-PKC/CaM信号通路与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影响
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大鼠内质网Ca2+-mTOR/Caspase-12介导ICC自噬与凋亡的影响
肝失疏泄和胃失和降对胃食管反流病食道高敏感影响的研究
从GABA受体活化平衡失调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肝胃同病”的生物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