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鸭坦布苏病毒分子致病机制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172332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58.00
负责人:李泽君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1
结题年份:2015
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5-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李国新,滕巧泱,闫丽萍,张树梅,徐大伟,颜丕熙,周洁文,戴晓光,张旭
关键词:
鸭坦布苏病毒黄病毒新发传染病分子致病机制
结项摘要

2010年上半年以来,一种新兴病毒引起的以鸭死亡和蛋鸭产蛋下降为特征的新发传染病,导致我国养鸭业遭受了巨大经济损失。申请人带领的研究团队率先分离鉴定出引起这一传染病的病原-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恩塔亚病毒群的坦布苏(Tembusu)病毒。坦布苏病毒最早是从库蚊和伊蚊体中分离到的,之前,该病毒很少引起人或动物的传染病,也从未有鸭子感染的报道,因此没有引起研究人员的足够重视,到目前为止,该病毒的分子致病机制还是一片空白,这对该病的防控非常不利。为此本项目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致病力不同的毒株进行全序列分析、筛选可能与致病力相关的基因或氨基酸位的;建立不同致病力病毒株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利用定点突变和部分基因替换等方法人工突变病毒;通过比较病毒突变株对麻鸭的致病力,确定与新兴鸭坦布苏病毒致病力相关的基因和位点,阐明坦布苏病毒对鸭致病力变化的分子规律。

项目摘要

本研究成功培育了鸭坦布苏病毒弱毒株(FX2010-180P株),通过比较鸭坦布苏病毒(DTMUV)奉贤分离株(FX2010株)和弱毒株FX2010-180P株序列比对,发现强弱病毒有19个氨基酸突变位点不同,分别为:M蛋白有1个突变点(A106V),E蛋白有8个突变点(D37N,E89G,D120N,Y155F,A157V,R166K,V312A和M349K),NS1有3个突变点(R192G,K205R和V262A),NS3有1个突变点(T322I),NS4A有2个突变点(F54L,V110A),NS4B有2个突变点(F50Y,S112L),NS5有2个点突变(R273G,V793A)。其中,有8个氨基酸突变点位于与病毒毒力密切相关的E蛋白上,这些突变可能是导致鸭坦布苏病毒毒力减弱的关键因素。. 成功构建了鸭坦布苏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利用该系统成功拯救了鸭坦布苏病毒强毒株(rFX2010)、弱毒株FX2010-180P(rFX2010-180P)及弱毒株E基因替换强毒株E基因的重组病毒(R-FX2010-180E)。研究表明FX2010、R-FX2010可以引起鸭全身性感染,病毒可通过鸭之间的直接接触来传播,而FX2010-180P、rFX2010-180P感染能力弱,不能通过接触传播,R-FX2010-180E对鸭的感染能力明显减弱,且不能够通过接触传播,表明E蛋白的替换使得强毒致病力显著降低,E蛋白的8个氨基酸位点(D37N,E89G,D120N,Y155F,A157V,R166K,V312A和M349K)突变与病毒致病力密切相关,该结果初步阐明了鸭坦布苏病毒FX2010致弱的分子机制。. 为研究DTMUV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以BABL/c小鼠为实验动物模型,以FX2010为代表株,首先通过脑内直接感染方式传25代、然后鼻腔感染继续传代至28代。通过比较FX2010、P7、P14、P21和P28毒株对小鼠的致病性和全基因组序列发现,FX2010鼻腔攻毒不感染小鼠,从P7病毒开始能够通过鼻腔感染致死小鼠。从FX2010到P28,核苷酸位点突变12个,病毒基因组氨基酸位点突变只有6个,FX2010与P7之间只有两个氨基酸位点突变(E597K和A2001T),表明E597K和A2001T在DTMUV对小鼠致病性增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3.030
发表时间:2015
2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DOI:10.13679/j.jdyj.20190001
发表时间:2020
3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DOI:10.3969/j.issn.1003-0077.2018.11.009
发表时间:2018
4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DOI:10.3760/cma.j.issn.1674-2397.2020.05.013
发表时间:2020
5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DOI:10.13376/j.cbls/2021137
发表时间:2021

李泽君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31472206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8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鸭坦布苏病毒毒力致弱的分子基础

批准号:31472205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李国新
学科分类:C1802
资助金额:81.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鸭坦布苏病毒入侵血-脑屏障的细胞分子机制

批准号:31872433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陈秋生
学科分类:C1801
资助金额:5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鸭坦布苏病毒TA125株致弱分子机制

批准号:31670153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张云
学科分类:C0107
资助金额:6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鸭坦布苏病毒获得经空气传播能力的分子机制

批准号:31702237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李雪松
学科分类:C1802
资助金额:21.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