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肝动脉注射抗癌药物是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重要手段,但介入术后存在着肿瘤浸润和转移的难题。研究表明:整合素拮抗剂GRGDSP具有抑制肝脏恶性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及转移的作用,但其在体内的应用仍存在着靶细胞转染率较低及靶向性不强的问题。利用纳米作为其载体及联合介入靶向治疗技术,使GRGDSP在体内的应用再现曙光。.本项目拟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构建载有GRGDSP的纳米粒,并大鼠肝细胞癌模型,选择经肝动脉途径、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大鼠肝癌,发挥其生物、物理及化学协同治疗的作用,通过免疫学及影像学等方法观察其疗效。此研究为临床科学和有效地治疗肝癌并防止其复发提供一条新的策略。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评价经肝动脉灌注注GRGDSP(Gly—Arg—Gly—Asp—Ser—Pr)纳米颗粒(GRGDSP-NPs)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大鼠肝细胞癌的疗效,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是在30只雄性ACI大鼠肝包膜下移植Morris Hepatoma 3924A肝癌小块(2mm3),移植术后13天时进行磁共振检查,测量肿瘤体积(V1),第14天时,在荷瘤大鼠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至肝动脉而采取以下治疗方案:A组:超液态碘化油(0.1ml )+丝裂霉素C (0.1mg/0.1ml)+可降解淀粉微球(5.0mg)+GRGDSP-NPs(约含GRGDSP0.25mg/0.1ml)(n=10); B组:超液态碘化油(0.1ml )+丝裂霉素C (0.1mg/0.1ml)+可降解淀粉微球(5.0mg)+GRGDSP(0.25mg/0.1ml);C组:超液态碘化油(0.1ml )+丝裂霉素C (0.1mg/0.1ml)+可降解淀粉微球(5.0mg);治疗后再次行MRI检查测量肿瘤体积V2,计算肿瘤变化率V2/V1。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定量分析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合成GRGDSP纳米颗粒,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检测。在细胞水平进行评价,证明了其对Morris Hepatoma 3924A肿瘤细胞增殖及转移行为有良好抑制作用。在体内水平,各组大鼠在经介入治疗前后的肝肿瘤平均体积之比分别为A组1.3649 ± 0.1194、B组2.0770 ± 0.1595和C组3.2148 ± 0.1075。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提示,A组疗法与B组和C组相比,更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具有较低的VEGF和MMP-9表达率。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在ACI大鼠肝细胞癌模型,采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结合经肝动脉灌注GRGDSP纳米颗粒(GRGDSP-NPs)的治疗方法较单纯TACE或联合GRGDSP疗法更能抑制肝肿瘤体积的生长和肝内转移。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光动力疗法中的研究进展
自组装短肽SciobioⅡ对关节软骨损伤修复过程的探究
拉应力下碳纳米管增强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的应力分布
耗散粒子动力学中固壁模型对纳米颗粒 吸附模拟的影响
MARVELD1基因调控肝细胞癌介入治疗的机制研究
反义寡核苷酸纳米粒子介入治疗颅脑创伤的实验研究
携MT质粒声致相变纳米粒促进大鼠肝细胞再生的实验研究
重组GraB肝癌靶向释放杀伤细胞治疗肝细胞癌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