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二氧化碳致死Escherichia coli的相关蛋白质确证及其结构变化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171774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6.00
负责人:张德权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1
结题年份:2015
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5-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李娟,饶伟丽,丁楷,王莹莹,郭海涛,王琳琛
关键词:
野生菌株Ecoli突变菌株高密度二氧化碳
结项摘要

高密度二氧化碳(DPCD)杀菌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食品非热力杀菌技术,与热杀菌相比,它能更好地保持食品固有的营养成分、色泽和新鲜度,研究日益增多。研究发现,DPCD杀菌过程中常伴有大量的蛋白质变性和酶失活现象,但又不是所有的蛋白质和酶都发生了变性和失活。为此,到底哪些蛋白质变性和酶失活与DPCD杀菌有关,以及DPCD如何导致其变性和失活的?目前还不清楚。本项目拟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以实验室获得的1株耐DPCD的E.coli突变株为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双向电泳和基因敲除等方法筛选获得E.coli突变株与野生株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和酶,以突变株存活的原因反证并确证DPCD致死E.coli野生株的相关蛋白质和酶;同时以E.coli野生株为模板,经基因克隆、过量表达、分离、纯化获得与细胞死亡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研究其在DPCD中的结构变化,揭示DPCD致使其变性和失活的分子机理。

项目摘要

本项目采用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高密度二氧化碳(Dense Phase Carbon Dioxide, DPCD)致死大肠杆菌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蛋白质,探究DPCD的杀菌机制。结果如下:(1)分析突变菌株与原始菌株在DPCD处理(37 ℃、8 MPa、30 min)前后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突变菌株中棕榈一烯酸、十七烷酸、油酸、亚麻酸和总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增加,其中十七烷酸含量的增加与大肠杆菌的酸耐受性提高有关。(2)分析细胞内全蛋白与外膜蛋白组分的变化,发现突变菌株全蛋白及外膜蛋白均存在差异。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突变菌株与原始菌株在DPCD胁迫前后的蛋白质组变化。突变菌株与原始菌株的全蛋白质经双向电泳分离得到6个差异在3.5倍以上的蛋白质点,其中DNA结合蛋白H-NS、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外膜蛋白F(OmpF)表达上调与突变菌株的DPCD耐受性提高有关。通过iTRAQ定量标记技术,鉴定到差异表达蛋白质420个,显著富集在核糖体、三羧酸循环、双组分系统、氧化磷酸化以及核苷酸剪切修复等38条信号通路。分析表明外膜蛋白Slp、γ-氨基丁酸逆向转运蛋白(gad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以及核糖体、氧化磷酸化、DNA损伤修复与热应激等通路涉及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对保护细胞抵御DPCD胁迫具有重要作用。(3)采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分析突变菌株与原始菌株在DPCD处理前后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突变菌株与原始菌株相比,共检测到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141个,显著富集在鞭毛装配、细菌趋化性、组氨酸代谢、双组分系统以及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5条信号通路。分析发现,编码小分子热休克蛋白的基因ibpA、编码酸休克蛋白的基因asr以及与组氨酸代谢相关的基因都与细菌的DPCD耐受性相关。(4)对突变菌株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确定突变菌株存在3处插入位点、10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变异。其中,1处插入位点、7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位于外显子编码区域,涉及的基因分别为:ylbE(编码一种假定蛋白)、fhuA(编码外膜铁色素受体蛋白)、ybhJ(编码一种假定水合酶)、mntP(编码锰离子外排泵蛋白)、rpsD(编码核糖体亚基蛋白S4)、rpsL(编码核糖体亚基蛋白S12)。分析推测fhuA、mntP、rpsD、rpsL基因可能与突变菌株的DPCD抗性相关。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DOI:10.7524/AJE.1673-5897.20150518001
发表时间:2015
2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DOI:10.16285/j.rsm.2019.1374
发表时间:2020
3

煤/生物质流态化富氧燃烧的CO_2富集特性

煤/生物质流态化富氧燃烧的CO_2富集特性

DOI:10.11949/j.issn.0438-1157.20180900
发表时间:2018
4

In situ construction of hybrid Co(OH)2 nanowires for promoting long-term water splitting

In situ construction of hybrid Co(OH)2 nanowires for promoting long-term water splitting

DOI:10.1016/j.apcatb.2021.120063
发表时间:2021
5

Arsenic species in electronic cigarettes: Determination and potential health risk

Arsenic species in electronic cigarettes: Determination and potential health risk

DOI:10.1016/j.jes.2020.01.023
发表时间:2020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超高压诱导牛肉中Escherichia coli O157:H7亚致死损伤及其修复研究

批准号:31371861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江芸
学科分类:C2006
资助金额:1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高压二氧化碳诱导Escherichia coli O157:H7形成VBNC状态的机制

批准号:31371845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廖小军
学科分类:C2008
资助金额:1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基于Escherichia coli O157:H7亚致死态细胞探究超高压与原儿茶酸协同杀菌机制

批准号:31871817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孙爱东
学科分类:C2006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高压二氧化碳诱导Escherichia coli O157:H7形成VBNC状态的分子机制

批准号:31571933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廖小军
学科分类:C2008
资助金额:5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