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期间主体功能区全面推进实施的新背景下,探讨城市群空间重构与优化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课题突破了城市群研究侧重于经济社会的传统视角,基于主体功能区所依托的环境承载力,强调生态环境、资源容量、经济发展、城市文化等多因素的综合考察,应用区域空间分析、GIS空间分析、生态测评及相关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在环境承载力数据库的支撑下,主要开展主体功能区实施背景下的城市群空间演化特征与规律、城市群空间演变机理、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调控等三个方面内容的研究。试图揭示主体功能区实施背景下城市群空间演变的规律与机制,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条件下的城市群未来空间演变趋势,补充、验证城市群发展发育理论、技术与方法,并为我国城市群(尤其是海峡西岸城市群)空间规划、空间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本项目以厦漳泉城市群为典型案例,对其空间总体特征进行剖解,将焦点投向主体功能区实施影响下的城市群空间发展要素,探讨这一背景下厦漳泉城市群空间重构导向、模式及实现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群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厦漳泉城市群空间发展集聚与扩散共存,同城化特征明显,初步形成“点-轴”结构。2)应用凸壳理论、交通时间满意度等方法对交通网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改善城内交通网络是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生物免疫学模型对城市群综合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表明厦漳泉城市群整体上处于满载状态,但承载力空间差异较大,亟需通过主体功能区实施进行空间重构。3)在主体功能区实施背景下,厦漳泉城市群应以生态化、一体化、网络化、节约集约化为空间重构的整体导向,近期采取“点—轴”模式、远期采取“星座网络”模式的空间重构模式,文提出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内部及其交界处的空间重构实现路径。5)本项目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为背景,跳出传统宏观角度,将微观个体和GIS技术相结合,从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角度提出城市群空间重构导向、模式、实现路径,完善城市群空间重构分析框架,丰富与拓展了城市群空间重构系统研究,同时也为我国其他类似区域城市群空间重构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适应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
主体功能区空间规划管制下群体福利均衡与农田生态补偿研究
北京功能疏解背景下企业区位再选择和产业空间重构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北京郊区居民社会空间重构:基于微观主体的视角